【培訓安排】2012年12月27日(周四) 廣州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A座309室 【課程投資】2100元/人(含培訓費、教材費、午餐) 【課程對象】本課適合各類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 【授課方式】講師講授 + 視頻演繹 + 案例研討 +角色扮演 + 講師點評 【課程背景】 本課試圖運用法家思想為企業解決以下問題而提供幫助:如何用人?如何管人?如何激勵人?如何組織人?如何培養人?如何適應人?如何滿足人?…… 【掌握技巧】 1、本課試圖融匯中西管理智慧,而且尤為注重發揮中國本土的管理智慧。 2、本課要糾正一些受計劃經濟時代影響而形成的“左”的管理觀念,并結合企業的實際而傳授一些國學知識、歷史知識等。
本課強調軟硬結合的工作方法。法家是一班硬心人,他們當然注重硬的方法:堅持原則,不留情面,鐵面無私,果斷干脆,剛直不阿,如此等等。但是,在企業管理中,僅有硬的方法還不夠,還需要軟的方法:重情義,關心人,謙和,溫厚,如此等等。
【課程大綱】: 本課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講授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的為人風格與基本思想,清理以韓非子為“壞人”的種種看法。突出法家管理智慧中的一個中心(管人),兩個基本點(硬與軟)、三項重要原則(理性看待人性、合理分配利益、嚴格執行規章)。 本課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 一、硬心人的管理智慧 本部分把管理者分為硬心的人與軟心的人,說明兩類人在個性上的不同,比較他們的優缺點。韓非子等法家人士都顯示出硬心人的管理智慧。硬心的人管理似乎比軟性心人的管理高效。商鞅變法是硬心人的變法。法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硬,然而他們的缺點也在于太硬。缺少靈活性、不懂得變通、同情心不足等都是硬心人管理的不足。彌補這種不足的一個途徑是硬心人向軟心人學習。因此,好的管理者應該軟硬兼施。 二、利益的沖突與協調 作為硬心人,韓非子對利益的沖突非常敏感。他發現了太多的“不兩立”。著名的矛盾的故事就是表明不兩立的。管理者看到雇主與雇員、上級與下級的可能的或現實的利益沖突是很明智的。不過,如能把這些沖突降到最低限度,而把他們的利益的協調、一致升到最高限度,那就更明智了。韓非子提供了從不兩立到雙贏的智慧。本部分還會結合實際批評那種否定個人利益的“左”的管理理念(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該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利益,如此等等)。硬心人敏感于利益的沖突,而軟心人則會更注重利益的協調。本部分會再次強調軟硬兼施的必要性。萬科的老總說:“我們從不提倡為了公司利益犧牲個人利益”。 三、人性論:從荀子到韓非子 韓非子的刑德(賞罰)二柄在管理上具有永恒的價值。管理者在運用“二柄”時要時刻注意利益的協調。一般來說,賞的一柄可以考慮多用,而罰的一柄可以考慮少用。過于耿嚴的韓非子有時似乎表現出相反的傾向。要避免濫用賞柄和完全不用罰柄這兩種情況。在現實中,管理者違反賞罰得當原則的事并不少見。關鍵在于掌握“合情合理”的標準。不過,似乎調整一下先后順序,改為“合理合情”更好。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管理者強調理更能保證實施二柄的公平性。 四、二柄的現代運用 韓非子有一名言:“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低水平的管理者盡己之能,一般水平的管理者盡人之力,高水平的管理者盡人之智。有人對管理者下了很獨特的定義:“管理者就是自己不干事,讓別人拼命干事的人!逼髽I的規模越大,越需要高層管理者無為。小企業對“上級無為,下級有為”的原則要作適當的調整。韓非子顯然深受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的影響。他著有有名的《解老》、《喻老》篇。要澄清一種誤解:無為就是完全無所作為。事實上,用現代語言來說,“無為”更多地是指“遵守客觀規律,不要妄作非為”。 五、上級無為與下級有為 法家與道家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在韓非子那里,正如在老子那里一樣,道是最高的概念。其實,諸子百家都以道為最高概念。道是天地萬物的總原則,而理是具體之物的個別原則;道為一,理為多;道為常,理為變。管理者要注意常變結合、經權結合。法是道與理的體現。法家的法具有復雜的、多樣的內容,F代企業中的規章制度,就是屬于其中之一。韓非子提倡君王帶頭守法,F代管理者當然不能在實際中違反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本部分還要討論法、術、勢的結合。有人把韓非子作為“術家”,這當然是誤解。不過,他所說的術,確實可以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揚光大。 六、道•理•法 很多人都認為,韓非子主張性惡論,但是,整本《韓非子》都沒有對人性惡的明述或暗示。他承認人性好利自為,但沒有下“惡”的評判。當然,他也沒有說人性善。好利自為的人性是既不能說善,也不能說惡的。從這種對人性的看法出發,管理者適合采取現實主義的態度。軟硬兼施的做法也是與這種人性論相吻合的。韓非子的老師荀子被認為是性惡論的代表,但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他是性樸論者,而不是性惡論者。《性惡》是荀子后學的作品。韓非子繼承了老師的性樸論,但突出了人性的好利傾向。 七、從陽儒陰法到陽法陰儒 有人批評傳統中國政治存在陽儒陰法的傾向:表面上用儒家,實際上用法家。這種批評暗示了儒家是好的,而法家是不好的。但事實上兩家都各有好的和不好的兩面。法家重利益,儒家重道德。管理者要兼用之,最好采取陽法陰儒的做法,也就是從外制度上立足法家的利益論,嚴格管人,而在內心深處則要尊重儒家的道德論,溫和待人。本課反復強調軟硬兼施,硬的一手多來自法家,軟的一手多來自儒家。在企業的道德建設中,要員工守住道德底線:不損人。要唱道德低調(這種低調尊重人的好利本性,不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反對損人利己),而不能唱道德高調(那是“左”的做法)。陽法陰儒的管理者是好的管理者。
【老師簡介】周熾成教授 男,1961年生于廣東郁南,哲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政治系主任。1982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再畢業于該系,獲碩士學位。然后來華南師范大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4年至1998年留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哲學系,獲碩士學位。1999年至2004年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在職博士生,獲博士學位。個人獨立完成并出版專著、譯著10部,其中有專論法家和韓非子的《法:公正與務實》、《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光明日報》等發表文章90多篇。所有作品字數近300萬。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有多篇書評對本人的專著和譯著專門作出評論。主講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中國哲學史、中西哲學比較、先秦子學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哲學研究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授課風格:激情洋溢、思想敏銳、生動活潑、深入淺出、貼近生活。 曾服務過客戶:中山大學(管理哲學與企業戰略高研班)、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肇慶市委黨校(企業管理班)、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湖南衛視(教育節目)、廣東電臺(教育節目)等。 講師寄語學員:管人管物,軟硬兼施。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