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旨在做好3件事:認知轉換,技能提升,行為訓練。
【培訓講師】李大濤老師(>>點擊查看李大濤老師詳細介紹)
【課程背景】
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停工停產,出現經營危機,這對勞動關系的沖擊不容忽視。比如部分企業開始降薪裁員,引發勞資糾紛。可以說,現階段,企業面臨穩定發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降低用人風險以及化解勞資糾紛等多重調整。
既有專業的法律知識、操作理論,又有大量豐富的案例解析,幫助你系統提升應對勞動關系管理的事務技巧和風險防范能力。
【課程特點】
授稀缺性:此課程將勞動法體系和薪酬績效管理體系緊密相結合,國內極少出現此類課程。
針對性:課程內容精選了過去主講老師親自處理過的且在不少用人單位內部也曾發生過的代表性案例,這些案例完全符合中國現階段的大環境、大氣候、大趨勢,極具參考性和啟發性。
實戰性:實戰演練,學員深入思考與充分互動,老師毫不保留傾囊相授;學員把錯誤留在課堂,把正確的觀點、方法、工具、技能帶回去。
【課程收益】
全面了解勞動用工過程的法律風險;
理解與勞動用工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
培養預測、分析勞動用工法律風險的思維;
掌握預防和應對風險的實戰技能及方法工具……
【培訓方式】
案例討論、影片教學、情境模擬、游戲互動
【課程安排】2天 (12小時)
【培訓對象】企業中基層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
【課程大綱】
專題一:違紀違規問題員工處理技巧
1. 對于違紀員工,部門經理應注意哪些日常細節問題?
2. 如何進行違紀員工的事實調查、證據固定?
3. 違紀處理的原則和依據有哪些?
4. 對于違紀員工,該在什么時間處理?
5. 如何書寫《違紀違規處分通知書》?
6. 如何在《懲罰條例》中詳細明確違紀違規的行為或情況?
7. 如何辦理違紀員工離職手續及出具相關證明文件?
8. 如何追索違紀員工的違約賠償責任?
9. 如何解雇嚴重違紀員工?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10. 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必須書面送達員工,否則對員工不產生法律效力,如員工拒絕簽收時企業如何應對,如何送達,如何避免法律風險?
專題二:調整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績效管理風險防范
1. 企業單方非法調整崗位,員工可以解除合同并索賠經濟補償,企業該如何規避?
2. 合同約定的崗位已經發生變化,且員工已到新崗位一段時間,后卻要求恢復到合同原約定的崗位,怎么辦?
3. 用人單位變了名稱,換了老板、勞動合同是否繼續有效?
4.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用人單位調整其工作崗位需變更勞動合同嗎?
5. 員工認同不合格的績效結果,為什么在“不能勝任工作”引發的爭議中還是敗訴?
6. 為什么企業根據績效結果支付員工績效獎金,最終被認定非法克扣工資?
7. 法律上如何證明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
8. 對績效考核不合格員工,如何合法辭退?
9. 如何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對員工進行調崗調薪?
10. 結合勞動法,如何確定績效目標?
專題三:企業被迫裁員瘦身注意法律問題
1. 疫情下的裁員,多數也是出于無奈
2. 疫情期間,特殊情況的員工企業沒法輕易裁員
3. 人社部:穩定勞動關系,防止企業違法裁員
4. 部分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可能會選擇裁員自救
5. 也有企業承諾不減薪、不裁員
6. 裁員未必是最好選擇,能否“無薪休假”
7. 裁員要合法合規也要合情合理
8. 疫情期間裁員:企業無奈員工不甘
9. 國內企業遭遇裁員浪潮原因更復雜
10. 企業裁員或減員的動因
11. 如何正確運用“經濟性裁員”
12. 公司裁員,HR應該做些什么?
專題四:招聘入職
1.如何預防勞動者的“應聘欺詐”,如何證明勞動者的“欺詐”?
2.招收應屆畢業生,應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3.招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應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4.招用待崗、內退、停薪留職的人員,應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5.入職體檢需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6.入職前后用人單位應告知勞動者哪些情況,如何保留證據?
7.《入職登記表》如何設計,才能起到預防法律風險的作用?
8.勞動者無法提交《離職證明》,該怎么辦?
9.企業如何書寫《錄用通知書》,其法律風險有哪些?
專題五:勞動合同訂立
1.用人單位自行擬定的勞動合同文本是否有效,是否需要進行備案?
2.勞動者借故拖延或拒絕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如何應對?
3.未簽訂勞動合同,需支付多長期限的雙倍工資?是否受到仲裁時效的限制?
4.勞動合同期滿,繼續留用勞動者,但未續簽合同,是否也需支付雙倍工資?
5.什么時候為最佳時間,簽署勞動合同、用工協議?
6.法律禁止2次約定試用期,勞動合同期限和試用期限該如何約定?
7.用人單位收購其他組織時,如何與被接收的員工簽訂、變更勞動合同?
8.應否與屬于職業經理人的法人代表簽訂勞動合同?
專題六:社會保險法
1.用人單位拖欠社保費,有什么法律責任?
2.用人單位不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如何處理?
3.員工不愿意買社保,并與單位簽有協議的情況下,該協議是否有效?
4.試用期間,是否必須繳納社會保險?
5.如果無參保,勞動者因第三方責任產生的醫療費用,能否要求單位報銷?
6.企業協助辭職員工騙取失業保險金,有什么法律風險?
7.女職工未婚先孕、未婚生育爭議如何處理?
8.懷孕女職工提出長期休假保胎,直至修完產假,該如何協調此問題?
專題七:工傷保險條例
1.屬于工傷范圍的情形有哪些?
2.不得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有哪些?
3.怎樣理解“上下班途中”,怎樣控制期間的風險?
4.發生工傷事故,用人單位需承擔哪些費用?
5.工傷員工借故拒絕復工,借故不斷休假,如何處理?
6.對于第三方造成的工傷事故,勞動者能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工傷待遇又同時要求第三方支付人身傷害賠償?
7.用人單位能否以商業保險理賠款替代職工工傷賠償待遇?
8.發生工傷事故,雙方私下和解,補償協議該如何簽訂才有效?
【聯系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