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相信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掌握知識。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學會獲取知識的前提——思考。是否鼓勵學習者主動思考幾乎是中西方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差異。國內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學習者缺乏思考能力,這種現象已經逐漸引起國內教育學者的重視,而改變這種傳統學習理念的突破口或許已經出現于在線教育的創新模式中。
思辨式教育vs填鴨式教育
在西方教育中,學校十分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實踐和分析能力,即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觀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辯證法。柏拉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判斷,最后得出結論。所以在西方教育體系下,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和學習者一起去探討問題,對于學習者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習者自己去尋找資料并做出辨別,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習者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而在中國教育模式下,學校和教師還停留在填鴨式教育階段。教師的職責是教授學習者“標準答案”,并幫助學習者在各種考試中提高分數。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習者往往變成了儲存知識的機器,很多學習者一走出考場就把所學的忘得一干二凈,更不用說去思考為什么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中國學習者掌握了那些固定的知識和定律,走入社會才會發現,在學校學到的很多知識與現實工作并不完全契合,甚至有些在社會實踐中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學習能力源于思考 解法重于答案
學習中思考為什么如此至關重要?因為思考才能幫助學習者找到問題的解法,尤其是不同解法。如果只是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很難做到融會貫通,掌握再多知識也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如果能學會思考的方法,也就具備學習的能力,那么社會就是一所更大、知識更豐富的大學,從各種經歷中人可以不斷得到提高,在每一件小事中積累智慧和經驗。
相較能力而言,學習成績只是學習過程表象下的一種結果。然而國內應試教育的裹挾下,學校、教師、家長、學習者,乃至整個社會都以獲得高分為根本目的。學習者只關心答案是什么,忽略了思考答案的過程以及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對于社會而言,這種學習理念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對于個人,做“標準答案”的奴隸對自己的人生毫無建設性幫助。因此,“重解法,輕答案”的學習觀才是需要被倡導的。
樹立正確學習觀 在線教育任重道遠
西方式的學習理念如何在國內推行?在線教育將優先成為突破口。二十世紀以后,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為在線教育擴張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知識的獲取渠道已經跨越地域的限制。國內的學習者能夠通過在線教育輕松獲取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同時也汲取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教育全球化”的趨勢下,在線教育應當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成為應試教育轉向能力教育的推手。不僅要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更要倡導新的教學理念,成為教育變革的先行者。
一些在線教育機構目前正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實踐前行。以真人在線語言教育機構vipabc為例,該機構從不提倡學習者把英語當成一門科目來學習,也沒有采用一些線下英語培訓機構慣用的押題、猜題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方式究其結果還是為了輔助應試教育。vipabc注重的是幫助學習者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而非英語的句式、語法本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vipabc的外教不僅擅長教授發音和句式表達,還擅長通過深度互動來啟發學習者主動思考,鼓勵學習者用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去探索每一個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者逐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因此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
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促進自我教育的正是思考能力。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是固定的答案,而“漁”是思考能力,擁有“魚”只能應付一時,而掌握“漁”卻能終身受益。
稿件來源:互聯網學習觀察家elearninggc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