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危機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等等,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被市場吞噬、毀掉直至銷聲匿跡,公眾對該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等現象。
小辭典
品牌是生產者、經營者為了標識其產品,以區別于競爭對手,方便消費者辨識而采用的顯著標記。品牌可以是一個名稱、一個術語、一種記號、一種象征或設計,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組合。換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別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文字、圖形或文字、圖形的有機組合。
近幾年以來,各種品牌危機事件接連不斷,蘇丹紅事件、光明牛奶事件、高露潔含致癌物質、哈根達斯黑作坊加工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等,一系列危機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使這些品牌受到眾多的質疑,對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這個眾多知名品牌危機事件頻發的時期,企業更應做好品牌危機應對,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對于各種品牌危機的隱患都應積極防范。實踐證明,如果在危機處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當,將使企業的品牌形象和企業信譽受到致命打擊,甚至危及生存。日本雪印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日本雪印由于危機處理不夠迅速,造成企業品牌破產,信用掃地,恢復原有商譽估計需要十年。
2000年6月27日,創業有100年歷史的雪印因為疏忽了生產線的衛生管理,使無數消費者在喝完帶黃色毒菌的牛奶后不是肚痛就是作嘔。然而直到7月26日,雪印公司才在報紙上向社會大眾致歉,并對散漫管理認錯。由于這一事件,工廠停工兩周造成的損失約有110億日元,同是雪印品牌的其他產品被商品通路拒絕銷售所產生的損失,初步預算將達220億日元。雪印屬下冷凍產品公司之后脫離了母體,換上新名稱,而作為雪印主要產品的牛奶,不得不換上新的品牌標志“惠奶”。
品牌危機是企業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種監管措施不盡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不當等,很容易出現企業危機。品牌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一旦企業出現經營危機,往往首先表現為品牌危機。可以說,品牌危機也是企業最嚴重的危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品牌危機事件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據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有影響的品牌危機事件每季度只有幾件,2004年上升到每月幾件,2005年則猛增到每月超過10件,中國市場已進入品牌危機高發期。
國內市場品牌危機事件頻發,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國的經濟活力在增強,品牌越來越多、品牌活動頻繁、媒體渠道增多、國家法律法規日趨完善等等,如果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品牌危機事件頻發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1.政府機構和管理部門把關、處理問題越來越嚴謹,企業想蒙混過關難度加大。
2.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維權意識明顯提高。
3.消費者體現出越來越強的社會責任感,加上職業“打假”群體越來越活躍,企業不規范行為受到了更廣泛的監督。
4.公眾對品牌的不信任也常引發消費恐慌。
5.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更加通暢,國際品牌在國外的危機事件在國內傳播十分迅速。
6.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也會對品牌危機事件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7.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有些競爭對手落井下石,產生不正當競爭。
盡管品牌危機事件曝光率越來越高的原因很復雜,但歸根結底,企業自身出現問題,管理中存在疏漏才是真正的原因。
危機后內部工作不可少
(一)完善品牌危機管理的所有系統
企業在經歷危機事件后,找出品牌危機管理系統中存在的漏洞,并做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些都是企業成長中的寶貴經驗。
(二)全方位培訓,強化員工品牌危機意識
企業員工的品牌危機意識很重要,企業應加強對全體員工的品牌教育,提高他們的危機意識。企業還可以設置相關的危機處理機構,其成員從董事長、總經理到車間安全員,甚至于企業一線的工人,讓品牌危機意識真正深入到企業的各個層面。
點評
一個品牌的成長壯大或許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辛勤努力,但是一個品牌的倒塌也許只需要短短的幾天時間。
常言道:“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無論多知名的企業都有可能遇到危機,像可口可樂、松下等都遭遇過品牌危機。對于企業而言,必須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地提防危機發生的可能,而一旦危機發生后企業采取的任何措施作為公眾事件都會受到審視,都關系著品牌的存亡。實踐證明,如果在危機發生時企業采取措施失當,將會使品牌受損、企業信譽受到致命打擊甚至危及企業生存。
來源:天下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