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十五”期間,遼寧省民營企業共研發新產品22304項,新產品新增產值近1495億元,分別比“九五”時期提高了18%和6倍。同時,我省民營科技企業對技術創新普遍重視,其科研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都超過了5%。其中,東軟集團的此項比例更是高達11%以上,在全國企業中排名第十。 遼寧的情況表明,隨著民營經濟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創新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實現縱深發展的戰略選擇。在本次論壇上,有關專家和學者認為,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創新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和技術上,還包括體制、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創新。同時,人才、技術和資金作為創新的推動力量,需要一定時間進行積累和準備,即便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逐步樹立起了自主創新理念。 民企面臨的創新難題 本次論壇主席、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介紹說,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而且有自己的優勢,民營企業目前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在全國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中,80%以上的企業是民營企業。民營中小企業擁有全國約66%的專利發明、74%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盡管民營經濟在技術創新的數量上占有相當的份額,全國工商聯最新的一項調查卻顯示,目前民企在創新方面仍然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動力不足,不想創新。一些民營企業家覺得,靠技術創新不如通過經營房地產等項目的利潤來得快和高;靠引進合資可以省時、省事。二是市場風險大,使多數企業不敢創新。雖然目前明顯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制度建設和管理力度,但仿冒他人技術、專利、商標、品牌現象普遍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觀。因仿冒問題帶來的技術創新市場風險嚴重阻礙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特別是在原始創新和發明專利方面,企業為此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與時間,一旦被他人仿冒,要么為侵權糾紛耗盡精力,要么任人仿冒,自己則可能前功盡棄。知識產權保護風險現已成為民營企業專利進步、特別是發明專利進步的重大制約因素。此外,民企創新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成功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益,而一旦不成功,巨額的投資就會血本無歸,甚至面臨傾家蕩產的可能。風險使得民營企業在創新問題上不得不權衡再三,有的只好放棄,寧愿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也不愿意走上創新之路。三是融資太難,不能創新。近年來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有了改善,但融資難仍然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最主要問題。 報告說,國家近年對科學技術的投入雖然日益增加,但存在“兩大兩少”現象,即大部分資金用于大學與科研機構,只有少部分用于企業;用于企業的科技資金又是大部分用于國有企業,只有少部分用于民營企業。2005年,國家用于科技的財政資金總額已達1334.9億元,但目前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上能夠獲得國家資金直接支持的主要是火炬項目等,該項目每年才10億元,加上其他支持企業的科技項目資金,每年只有幾十億元。據調查,目前民營企業申請火炬項目所得到的資金平均只有幾萬元,無助于解決企業科技投入的瓶頸困難。 如何釋放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辜勝阻認為,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需要完善創新動力機制,需要有一個鼓勵創新的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需要國家的財稅政策扶持,需要有全社會的觀念更新。為此,他建議,應在市場、體制、政策和環境等多個方面采取舉措,大力推進企業創新。包括盡快構建支持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盡快推出創業板,積極發展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積極發展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債券市場;引導民間資本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社區科技銀行,拓展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提高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強度,強化創新稅收扶持政策的執行力,引導政府采購向國產高技術產品傾斜;努力培養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技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優化環境,努力形成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新機制,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此外,辜勝阻還認為,民營企業創新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社會的進步,讓民營企業獨自承擔創新的風險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勵民營企業創新。在民營企業的創新之路上,政府能夠起到引導和分擔風險的積極作用,否則提倡自主創新就會出現“上面熱,下面冷”和“政府熱,企業冷”的現象。他認為,民營企業創新前需要風險分擔,研發成功后急需出售產品來緩解資金壓力,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通過建立創新基金和政府采購來支持企業創新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專題鏈接】民營貢獻中國·2009第二屆中國民營企業財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