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的張忠謀恐怕從沒有想到,創始人回歸的故事有朝一日竟然也會在他和臺積電身上上演
悲情指數★★★
金融危機給臺灣芯片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對臺積電來說,更無疑是產業增長困境的“放大器”,這在臺積電過去的幾季不容樂觀的財報就已經有所體現。
緩解投資人的壓力,提升業績,可能是白發如雪的張忠謀重新披披掛上陣的主要原因。但以78歲的高齡殺個“回馬槍”,不能不讓旁觀者們看得揪心。
2009年6月11日,全球半導體代工巨頭臺積電宣布了兩條讓外界驚詫的人事任命:首先是離任四年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出山,擔任公司CEO兼任現有的董事長職位;第二是原CEO蔡力行卸任,改為擔任臺積電新成立的“新事業組織”總經理,并直接向張忠謀匯報。
“我的任期沒有時間表。”當白發如雪的張忠謀在記者會上說出這個決定時,臺下一片嘩然。
老驥伏櫪
張忠謀重返CEO崗位可以說是2009年半導體代工界的一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了,而在臺積電的心里,恐怕更是意味叢生。
2005年的5月10日,做了18年董事長兼CEO的張忠謀,卸去了CEO的頭銜,開始轉向幕后,而蔡力行則被任命為他的接班人。這一調整,在當時被看作高管接班的最合理安排。
蔡力行曾在惠普美國總部任職8年。1989年被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引薦加入公司,一路從普通技術人員升遷到最高決策層。在他上任時,張忠謀曾高度評價他說:“能力與經驗都十分優秀,是臺積電公司下一任總執行長的不二人選。”當時,大家都認為,年歲已高的張忠謀將從此退隱幕后。沒想到,4年以后他又回來了,以78歲的高齡。
臺積電的這項新人事布局的公布,迅速引起了業界各方的猜測。有人認為,張忠謀這次的出山是臺積電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提升信心的一項舉措。因為在此之前,包括鴻海創始人郭臺銘以及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在內的大亨級IT企業的掌門人,也都因為金融海嘯的到來而打消了隱退計劃,重新出山。對于張忠謀來說,臺積電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就算他后來在臺面上已無掌權,但是其幕后的影響力依然很大。而這次創始人的回歸,可能與這大半年來臺積電的業績表現息息相關。不過無論是出于何種原因,這樣的發展對臺積電以及他的客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作為大器晚成的典范,在全球的芯片產業,沒有人不知道張忠謀的。
1958年畢業后他與集成電路的發明人杰克。科比等人一起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并在此揚名。之后43歲的他再次進入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專業博士學位。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回到臺灣,創立了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并開辟了將芯片設計和生產分離的“專業芯片代工”的全新商業模式。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把臺積電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
“我們在臺灣科技界處于領導地位。與其說外面對我們有影響,不如說我們對外面的影響恐怕更大。”這種話也許只能從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嘴中說出來,才有可能不會引起非議。
2005年,張忠謀將CEO的職務交給比自己年輕20歲的蔡力行,平穩完成過渡。盡管張忠謀管理風格頗為苛刻,甚至有“酷吏”之稱,但是在臺灣,臺積電的高層流動頻率卻是所有高科技公司中最低的。張忠謀凝聚和培養了一大批具備領導力的人才在他周圍。從德州儀器公司開始,在幾十年的半導體行業從業生涯中,張忠謀訓練出了不少這個行業的領導者。而此次張忠謀的回歸,不免讓人回想起聯想集團前段時間的人事調整。張忠謀之于蔡力行,就像是柳傳志至于楊元慶,到了需要“送一程”的時候了。
出山幕后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臺灣芯片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對臺積電來說,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無疑是產業增長困境的“放大器”,這在臺積電過去的幾季不容樂觀的財報就已經有所體現。
去年的第三季度,臺積電業績還算亮麗,可到了第四季度業績便開始一路下跌,凈利創下6年來最低。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更是創下近8年來最低,衰退了95%.這一表現,迫使這家曾聲明不會裁員的巨頭施行了嚴格的績效管理與發展制度,遣散了數百名員工,而被辭退的員工則成立了“自救會”,抗議臺積電逼迫其簽署離職自愿書,從而爆發了臺積電20年來最大規模的勞資糾紛。
從反映訂單行情的“產能利用率”來看,去年以來,臺積電的產能利用率便節節走低,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40%的歷史新低。第二季度,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產業振興計劃的陸續出臺,臺積電收到不少“急單”,情況才有所好轉,但也未能回升至金融風暴之前的平均水平。
據臺積電公布的2009年5月營收報告顯示,就非合并財務報表方面,營收約為新臺幣244億7400萬元,較上一個月增加了12.6%,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5.6%;累計今年1月至5月,臺積電營收約為新臺幣837億7800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41.1%.
可見緩解投資人的壓力,增加業績,可能正是張忠謀重新出山的主要原因。之前臺積電的毛利率高達46%,而如今下滑了很多,投資人肯定希望借助眼下正在復蘇的局面,重新回到高利潤的水平上來。不過截至到目前為止,臺積電仍然占據著幾乎全球一半以上的代工分額。
對此,張忠謀曾表示:“我相信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現在正以‘稍微向左旋轉的L型’緩慢的開始復蘇,只不過這條復蘇的路將會非常的漫長,預計營收要等到2012年才可能恢復到2008年前的水平。”但是,即使未來的景氣稍微好轉,臺積電的成長空間也有限。為了找到未來成長之道,臺積電決定建立一個或者多個新事業,交由蔡力行負責。發布會上,張忠謀也表示“正因為新事業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派最優秀的經理人專心投入。”
臺積電的新事業
在張忠謀突然回歸的背后,一個不能忽略的細節是蔡力行的任命——“新事業組織”的總經理。面對行業整體增長趨于緩慢的現實,張忠謀顯然早已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三個月前,臺積電將負責中國大陸業務的總經理趙應誠調回臺灣,組建新事業部門。從現在看來,這或許就是臺積電尋求變化的信號之一。
根據臺積電公司的介紹,這個新事業組織將負責拓展芯片制造以外的業務。目前公司正把太陽能以及LED等新創業務當成長期發展的重點項目。這意味著,全球芯片產業在即將邁向成熟周期的時候,這家一向以強調專業性芯片代工的公司,已經開始謀求新的戰略轉型,并嘗試進入其他的業務領域以求發展。
而對于新事業群的細部藍圖規劃,張忠謀坦言,新事業組織目前是只有方向并沒有計劃,但是保證絕對不會與現有客戶形成競爭關系,當然也不會單單局限于代工領域。
如今,太陽能產業是全球的趨勢,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以及亞洲多國都是由政府制定政策來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即使面臨太陽能產業正嚴重處于供過于求的情況,張忠謀仍然認為,發展太陽能產業絕對是臺積電長期以來將會持續扶植的目標,而且不排除以并購現有太陽能公司為手段。
對于蔡力行,張忠謀抱著很高的期許,他希望新事業組織的成立后,到2018年可以至少貢獻給臺積電20億美元的營收。如此一來,年復合成長率就從現在的3%提高到4.5%,相當于增長了50%.
作者:陳婧 來源:中國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