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人網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領導的要求總是在變化,自己無論怎么做,都得不到領導的認可,時間長了,自己覺得很累,工作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為什么會這樣呢?怎樣做,才能得到領導更多的支撐,而不是變來變去的要求呢?
先來看看一個小故事吧。
小楊出任車間主任一年半了,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增加了許多的白發,人也瘦了很多。交流中他告訴我,這一年半“簡直如惡夢一般”:領導會經常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這些要求似乎總在變,使得自己總是抓不到頭緒,不管自己怎樣努力,似乎總和領導的要求有著比較大的距離。
剛剛上任的時候,小楊認為工作很容易,所以他沒有和車間里的老同志、老技術員搞好關系,這個時候領導要求他的是,你要多跟他們接觸,多聽聽他們的意見……
當小楊和老技術員、老工人搞好關系之后,領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按時交貨的比例必須提高在百分之80以上”。于是小楊就忙不迭的去和老技術、老工人商議怎么樣保證交貨,增加人手,調試設備,當按時交貨的比例剛剛上升到87%左右的時候,領導又責罵了小楊……你看看你的成本直線上升,你再看看你的品質,次品率的比例也在上升……。
這樣的循環讓小楊無所適從,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讓領導滿意。
更讓小楊感到挫折的是:一次的會議中,針對某款產品控制不住次品率的時候,領導的一連串發問:
次品率都發生在哪些班組里?
每一個操作者的合格率是多少?
白班、夜班,哪個班次的合格率高?
28歲以上的操作者平均的差錯率,比總體差錯率低多少…。
小楊真的要崩潰了,他感到很無助:無論他怎樣努力,似乎總也不能完整任務,似乎也總不能讓領導表示出對自己業績的滿意……。
其實我們工作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似乎在領導不斷的要求中“找不著北”。那么我們試圖跳出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子來找一找問題的本質吧。
1,小楊作為車間主任,其主要的職能是:他必須對成本、品質、交貨期負全責。
2,因為他要承擔責任,所以他就必須了解工藝、設備、原材料、他就必須去做針對操作、針對技術、針對產品、針對設備的一系列的基礎統計,并要定期的完成匯總
3,而完成這些目的,只靠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就必須培養自己的骨干,就必須讓老員工貢獻出自己的經驗和才智,以快速復制和放大工作成果而不是被簡單重復出現的問題牽著走,從而使解決問題的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
4,處在任何的崗位中,如果不能全面系統的認識自己的工作,有針對性的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那么他就會感覺到,領導的要求總在變;他就感覺到不論自己怎樣努力,似乎領導總沒有表示滿意的那一刻
想要得到領導的認可,就必須學會在系統中看待問題。當領導提出某項要求的時候,要聯系起自己的職能,曾經的要求,把新要求當做對以往要求的補充,看做是領導對自己的提醒和啟發。而不是領導說一就去做一,而忽視了其他。
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找到有經驗的人給方法和建議,然后就照做。這樣就給了自己逃避的借口。因為只要別人給了一個建議,自己就去做,如果不成功,反倒會責怪別人沒有給自己更有效的方法,忽視了自己在具體問題中該承擔的責任和該思考的問題。
當領導給自己一系列的要求的時候,不妨做一些記錄,定期的去分析,領導是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也就能從中分析出領導對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從而自己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看到全貌,既能看到自己自己的價值,又能解讀出領導要求背后的思考和關注。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持續關注我的博客,相信你進步的過程會縮短。我也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