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曹中銘
曾經光鮮無比,如今紛紛棄之而逃,基金經理的“光環”無疑在褪色,其吸引力也在大大下降。在中國資本市場中,因為處于弱勢地位,中小投資者一直被邊緣化;因為遭遇行業性整頓,券商曾經被邊緣化;當基金經理亦被“邊緣化”時,當然需要引起市場的反思。
公募基金經理曾經是投資者“頂禮膜拜”的對象,特別是那些明星基金經理,更是各大基金公司的“紅人”。如今,卻遭遇到“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尷尬。據相關統計,七月離職基金經理人數24名,八月離職31名,而九月份離職人數也已超20位。今年1~9月,基金經理離職人數高達120人。而目前國內基金行業基金經理人數不足900人,管理著約1800只公募基金。
其實,基金經理離職的大潮早已興起。自2007年開始,為數眾多的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因“公轉私”而離開公募行業。只不過,在基金行業還未轉型的大背景下,基金經理仍然是基金公司的“香餑餑”。然而,隨著基金公司業務被放寬,以及在新的監管格局下,基金經理正逐漸步入被“邊緣化”的泥潭。盡管如此,其它方面的原因同樣不可被忽視。
一是基金公司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人才大量流失。如果從金融投資的角度來衡量,人才對于公募基金業的重要性顯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留住基金人才,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顯然又是行不通的。而公募基金自誕生15年來,其股東賺得盆滿缽滿,但對于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的激勵機制卻一直未能提上日程,像王亞偉這樣著名的基金經理炒了華夏基金公司的“魷魚”,激勵機制的缺失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二是因為排名與業績上的壓力,導致諸多基金經理不堪重負。為了搶占市場的份額,各家基金公司紛紛挖空心思發行創新型基金,但因為人才儲備的不足,導致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異常嚴重。如離職前,胡俊敏一人就管理著博時旗下博時標普500、博時裕富滬深300、博時上證自然資源ETF及聯接基金4只指數基金。管理一只基金尚且會使基金經理疲于奔命,“一拖四”就更不難想象了。
三是在新業務沖擊下,基金公司的投研業務已退居“二線”。此前基金公司一般都熱衷于拼命地擴張,以規模效應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在管理費旱澇保收的情形下,基金公司對于規模的擴張雖然仍情有獨鐘,但由于股市行情不好,影響到新基金的發行,一只新發基金規模超過10億都會感覺到“奢侈”,但在非公募業務中卻動輒能創出數十億上百億的業務增量。更重要的是,非公募新業務與傳統的投研業務相比,前者越來越受到基金公司的重視。
必須注意的是,基金經理越來越被邊緣化,受到影響的除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以外,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同樣會受到波及。但基金公司注重自身利益的同時,卻不能不考慮到持有人的利益。畢竟,如果當初沒有投資者的支持,國內公募基金業也不可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至少對于基金公司來講,“飲水”之后不要忘了“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