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趙伯平
我首先需要在這里提出兩點假設來作為本文立論的前提:
一、中國政府所進行的宏觀經濟調控是必要的。
二、中國政府所進行的宏觀經濟調控是合理的。
注意,我僅僅是假設,不是真的。我假設中國政府所進行的宏觀經濟調控已進入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那么,中國經濟是否就能夠在全球化的舞臺上“風正一帆懸”地一瀉千里,一往無前呢?
我的回答當然是不。不但不,而且還早得很。
因為現在的中國經濟,講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而只要是市場經濟,不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主體一定是企業而非政府。
既然主體是企業,那么只有企業強,企業充滿活力、創造力、競爭力,這樣的市場經濟才是每一個細胞都被激活起來的,萬馬奔騰的,日精日新的,有著強勁發展動力的市場經濟,才稱得上真正的強。反之,所謂的強,不過是繡花枕頭,外強中干的強。
猶如一部大戲,只要主角的演技精湛,配角即使差那么一點,也還不失為一臺好戲;反過來,主角的演技蹩腳,目不忍睹,配角再怎么出彩,也還是一團糟。
這恐怕也正是美國前總統柯立芝之所以要鄭重地講上一句“美國的事業在企業”的主要原因。
以此為標準,對照當下的中國經濟,從市場經濟的本源上,則無疑存在一個巨大的,企業競爭力低下的微觀瓶頸。
有關這一微觀瓶頸的因為所以,我已在《正視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危機》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9-2/987290.aspx一文中有過專題論述,不再贅述。
這里我想著重強調的是,該瓶頸不但一直存在,而且幾乎是一個隱性存在,一個遠遠沒有得到社會各界重視的隱性存在。
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實行的是嚴格的計劃經濟,政府掌控一切的經濟資源,企業生產什么、什么多少一概由政府說了算。
此情此景下,經濟搞得好,那是政府領導得好;經濟搞得不好,那責任也在政府,完全與企業無關。
改革開放后,雖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漸漸占了上風,雖然企業的作用日益增強,但一方面基于之前幾十年形成的巨大慣性和既得利益,一方面緣于中國幾千年都是官本位的體制,官商、官營、官倒的影響深厚,政府依然是中國經濟舞臺上的主角,因而,全社會圍繞經濟運行質量優劣的目光主要還是落在政府身上,企業的作用似乎無足輕重,無關宏旨。
遠的不說,就說近年來。一旦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放緩,一旦老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從政府官員到學者到企業,大家談應對之策談得最多、最廣、最常見的還是政府準備怎么做?還是眾人在翹首以待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會出臺什么樣的政策?很少有人把焦點對向理應是主角的微觀企業,真正是本末倒置!
我自然是承認政府宏觀調控對微觀企業搞活的重要性,我也深知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壟斷大量存在、法制嚴重不健全、官僚主義積重難返的環境中,政府工作還有非常廣闊的改進空間,但這決不是說,因此就能夠忽視了企業自身的責任,企業自身應該做出的主觀努力。
講到這里,我不能不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大的經濟舞臺總算有了一點現代的輪廓,但舞臺上的各式企業和企業主基本還是幾千年不變的老面孔、老把戲、老一套。一眼望去滿目皆是那些拖著長辮子,穿著長袍子,捻著長胡子,滿腦子吾家吾族、老板伙計、大小老婆、風水陰陽、孔孟老莊、刻薄成家、算天算地的小九九、小精人們(當然不是百分百)。
這等歷史陳滓,若是當著博物館的展出,或遺老遺少們的個人偏好也未嘗不可,只是想走向世界,則另當別論。
試問這樣的微觀企業、這樣的微觀企業主,再至真、至善、至美的宏觀調控又能怎樣?更遑論不真、不善、不美的宏觀調控了。
所以,我得由衷地對目前廣受稱贊的,以市場化、簡政、放權為主干的“克強經濟學”建議兩條:
一、應當明確宣示:“克強經濟學”的重心在企業!
二、檢驗政府宏觀調控必要而合理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只能是:是否有利于微觀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或者換言之,政府要盡可能少地拿宏觀調控做工具,去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應當更多地通過宏觀調控去提升微觀企業的競爭力,進而,間接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這才是市場經濟的正道,這才是“克強經濟學”需要花大力氣去加以解決的重點、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