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次數越多,越來越感覺到,不斷學習是最大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道理,可是如何積攢更多的水,如何優化自己的水資源則成了更大的挑戰。其中,快速而高效的學習就顯得非常關鍵,不能快而有效學習的老師,遲早會被學員和市場淘汰,要么在水中憋死,要么在水里淹死。 對此,我的認識是: 1.集中閱讀,多攢水。當前,網絡資訊如此發達,一般的知識在網上一點擊搜索引擎,就會出來成千上萬條,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僅僅有一桶水已經不能讓自己和學員解渴了。況且,不少學員在某個知識點上已經有了不止是“一杯水”而是“大半桶水”,這時,自己再端著有限的“一桶水”面對學員,何以能底氣滿滿?因此,集中閱讀,多攢水是唯一的辦法。 我們可以讀報(剪報),也可以在網上閱讀、下載相關專題、搜索即時信息,但是,讀來翻去,最關鍵的還是讀書,我覺得任何閱讀的渠道都代替不了書,雖然書里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比網絡,卻只有書最系統、最完善,也是老師構建知識框架的基礎,基礎夯實了,攢起來的水才成系統。 。玻^濾沉淀,優化水資源。細細想來,講課并不單單是水多、水少的問題,水多的人不見得能講,水少的人也不一定不會講。如果講課只是簡單的傳遞知識,這樣的老師價值一定有限。當前的市場規則是:你能給別人留下什么。你必須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給學員帶去可行的方法,必須給學員切實的感悟和啟發,讓別人認同你;光認同還不行,還愿意改變自己,這樣,你的課才會變得有價值。 可見,水多,并不夠;養分才重要。一杯白開水只能解渴,一杯Vc果汁的營養才豐富。在積贊了足夠的水后,要善于做深加工,啟動自身的水資源循環凈化系統,精心編排:過濾沒用的,沉淀混沌的,加入氧氣、養分和自己提煉的東西……深度有了,養分才豐富。因此,對每一類課程真正學懂悟透徹了,課程就能真正生動起來。 3.吐故納新,死水變活水。做老師的給別人講課,別忘了常讓人給自己講講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桶水”,只是桶大、桶小的區別,建立管道,多交流不可少?纯磩e人針對同一問題是如何展開的,是如何剖析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視角,閉門造車勝過盲目摸索,虛心學習勝過妄自尊大。 偶有培訓老師把自己的講稿、課件視為機密文件,不準Copy,很有些小農意識,人為把自己給圈了起來。如今信息這么發達,很多資料都是開放的,任何知識其實沒有多少保密期,保守不如開放,因為知識能Copy走,思想是Copy不走的。一名優秀的老師要有開放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這是一種更加快而有效的學習,打開信息交流的雙向渠道,不至于固守一潭死水,才能變死水為活水,匯成源源不斷的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