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處珠三角的中國大陸第一批現代化石材加工企業——石材集團,無論工程統籌能力、品牌影響力,還是管理水平,都是位居業內一流的企業。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香港廳、北京金融大廈、王府井大飯店、廣州東方賓館、武漢建設銀行等建筑裝飾石材,均出自石材集團之手。
十年的發展歷程,石材集團雖然走在了行業前列,但是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讓石材集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經營收入徘徊不前,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反映遲鈍,企業領導精疲力竭,人才流失嚴重。石材集團何去何從?
外腦診斷
2002年3月,石材集團終于下定決心聘請外腦——金海灣項目組正式對石材集團進行深入、系統的企業診斷,并派人赴外地分公司進行實地考察,以全面了解企業運作。
石材集團共有職工約1400人,絕大多數為生產工人,管理機構非常精簡,只有人事行政和財務兩個部門。剛剛組建的市場部由于定位、編制的不明朗而不能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業務多、分工不明確是石材集團的發展瓶頸。集團有生產總廠,下設異型廠、大板廠和古典拼花廠等3個分廠,主要產品包括風水球、雕刻、工藝品、古典飾石、弧板、花線、拼花、文化石、拼條、大板和圓柱等等。同時設有3個銷售部門,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問題很多,且互不隸屬。而石材集團在北京、上海、美國和香港等地,陸續設立了異地分公司,并分配了不同任務:美國公司負責古典拼花和馬賽克等產品的海外營銷,集團海外部為其國內配套服務機構,負責組織東莞古典拼花廠和山東工廠的生產加工,集團物資部負責國內石材的采購,香港分公司則負責國外石材采購。
職能部門的問題
職能部門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人事行政部和財務部上。
人事行政部的職責權限過于繁雜是關鍵問題。HR經理下轄7大主管,從集團人力資源政策制定,到生產總廠的后勤保衛等無所不包,且人事行政部定位過低,僅能支持事務性工作,難以做到對人力資源的系統開發與管理,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外地分支機構的績效管理幾近空白。造成了下屬單位的人事權高度集中到總部,企業經營的靈活性受到限制;同時,為公司領導提供支持和參謀的功能受到嚴重抑制,以至企業凝聚力不強,職工普遍對薪酬體系意見較大。
財務部負責總部和生產總廠的財務工作,對北京、上海等異地分公司實行雙重管理。雖然人員不少,但企業已從單一的異形石材加工廠,發展成擁有3個加工廠和多家分公司的集團化企業,財務部工作重心仍停留在成本控制、計劃統計等層面上,難于滿足戰略轉型的要求。
生產系統的問題
作為石材集團的制造中心,生產總廠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產品結構問題
異型石材加工一直是石材集團的競爭優勢,但隨著市場變化及競爭對手的迅速崛起,這一優勢正逐漸減弱。公司不得不投資開發大板及標準產品的生產,實行“兩條腿走路”。但當資金供給不足時,難免產生爭搶資源的矛盾。
2.生產管理問題
管理人員大多是生產技術或設備管理出身,管理素質方面缺乏一定的訓練培養。同時,總廠職能部門對3個分廠服務與管理的范圍各不相同。公司強調生產與其他單位應服務于營銷,但一直未建立起具體的實施措施與保證體制,在考核與獎懲上,也沒有與服務營銷的質量和效果掛鉤。
3.生產采購問題
三大分廠所需的原料與輔料實行集中采購,產品總成本的80%左右是原料成本,而它對于生產單位卻是屬于不可控成本,積極性明顯受影響。由于市場競爭已越過供不應求階段,而企業的響應速度沒有提高,單靠生產系統本身的流程優化,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銷售系統的問題
從組織架構看,市場部運作不起來,銷售部管理粗放,行政領導比較分散,如市場部屬于集團職能部門,由總經理助理兼管,3個銷售部與上海、北京分公司向副總經理負責,美國公司與香港公司由總經理直接管理。海外部為美國公司提供服務,但管理體制上并不清晰。在總部設立了3個銷售部、1個辦公室,負責處理業務行政、跟單、核算等工作;但在行政管理上,辦公室主任又直接歸屬銷售一部經理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