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滿章
Managershare: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松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人稱為“經營之神”——“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業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創。究竟是什么樣的故事可以讓經營之神銘記一生?
日本經營之圣松下幸之助晚年接受采訪,談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松下幸之助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個故事:
我經商不久,就從一位老前輩那里聽到了這個故事。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家很像樣的點心鋪。有一天一個乞丐來了,要買一個豆沙包。一個乞丐上點心鋪買一個豆沙包,還真是不多見。
店里的小伙計犯愁了,豆沙包都是一袋一袋賣的,怎么分開來賣一個給乞丐呢?小伙計猶豫不決。
這時,老板發話了:“稍等,我來招待吧!”說著,老板就遞了一個豆沙包給那個乞丐。
乞丐走了以后,小伙計一臉疑惑地請教老板:“迄今為止,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客戶,您從來都沒有親自招待過。這些事一直都由我或掌柜來做的,為什么今天您要親自招待那個乞丐呢?”
老板這樣回答:“你也許覺得今天的事不可思議,但要牢記啊,這就是銷售的恩惠。一直以來我們都受到顧客的關照與愛護,這是一種顧客對我們的恩惠,一定要珍惜。平時經常來我們店的都是有錢的很體面的客人,那很正常。而今天那個乞丐想要嘗嘗我們的豆沙包,他拿出的那一點點錢可能是他的全部家當,這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恩惠,對這樣的客人,理所應當由我親自去招待,才能表達我的感恩之情。這就是經商之道!
松下幸之助一生銘記的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經商之道需要感恩之心的真諦。也許,正是因為松下幸之助常懷感恩之心去經商,從而成就了一代商業大家。
若由此對照職場中的每一個人,其實,我們也在經商,銷售的是自己。假設我們是商品,你要能暢銷,懷揣感恩之心前行那是何等重要。
華南理工大學陳春花教授在1994-2002年間做過一個200家企業員工工作狀態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很令人驚訝,因為在這200家比較好的運行的公司中,5-10%左右的員工是和公司對著干的,他們沒有任何的績效產出,反而給公司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20%左右的員工為了“次品”而工作,他們所產出的工作結果不合格;20%的員工蒙著做,不知道為什么可以把事情做好,也不知道為什么事情做不好;20-25%左右的員工符合績效要求,而真正高績效產出的員工也只有20%。
這個調查結果說明企業在人力資源上的浪費是很嚴重的,接近60%的員工沒有有效的績效產出。陳春花教授將此歸結于企業的“沉默成本”。顯然,這種成本越多,企業的負擔也必然越大。
如何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僅靠企業的規章制度嗎?僅靠管理人員的激勵行為嗎?這些當然是必須的,而且很重要。但歸根結底的,還要靠每一個員工的自覺行為,這種自覺行為從何而生?核心在于心存感恩!
一家企業聘用一位員工,說明這家企業信任這位員工,更謙卑點認為,這是企業對員工的恩惠也不為過。假若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有感恩心態: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否則對不起別人對我的信任!那么,企業因為員工不作為或作為不當而產生的“沉默成本”會大大降低。
感恩,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價值觀的養成,有自我修煉的作用,也有外力的驅動和感化。企業要讓員工有正向的價值觀,必須重視并做好價值觀管理。不僅要能提煉出清晰的價值觀,也要能夠牽引大家踐行價值觀。這也是企業軟實力的表現,它會影響企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