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機會
創辦分眾前,我已經在廣告代理行業做了近十年的時間。其實在廣告上下游關系中,廣告代理是一個既辛苦利潤又不高的行業,而且我們的消費者主要是廣告主,盡管我們每天都在研究給客戶什么創意,但卻從來沒有進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我想,要想繼續求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尋求新的成長路徑。
2002年,在紹興路7號漢源書屋想了整整一周后,我決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知道再一次創業會很難、很累,95%以上的機會是慘敗,但如果我不投入再去拼一次,年紀大了一定會后悔。于是,我便開始思考轉型,由于當時中國的媒體比較強勢,所以我便琢磨著轉型做媒體。
但轉做媒體在當時面臨一個問題:歸屬國家的電視、報紙不帶你玩,雜志的盤子又太小,那究竟還有什么商業機會?一開始我順著原來的邏輯想:做電視?報紙?戶外?但后來我拋掉了原來的思路,開始琢磨,廣告主究竟還有哪些問題未被解決?這些問題所在的市場是否足夠大?
我發現,廣告主經常抱怨幾個問題:
第一,在大眾媒體上,廣告不夠精準,大量的錢都被浪費了。所以我想,媒體若想勝出一定要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因為社會是分級的,許多廣告商品牌定位的人群完全是不同檔次的人,比如沙宣和飄柔的用戶絕對不同。所以,一定要通過特定的渠道分給特定的人。
而且,媒體的營業額取決于能夠覆蓋多少眼球,而利潤取決于你的精準細分能力。比如消費者在百度搜索一下,就能跳出相關信息,正是因為百度能夠提供一對一的精準服務,所以它比其他媒體都賺錢。CCTV覆蓋了海量眼球,但它又不夠精準。
第二,大眾媒體沒有強制性,消費者關注的是媒體的內容,而非廣告,沒有人喜歡看廣告,除非廣告就在他面前。所以廣告主投放的大量廣告并沒有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廣告什么時候有效?我主要想到了3點:
1.有空間強制性的時候。“在大空間做大廣告,或者在小空間做小廣告”,這樣具有視覺的強制性。比如在馬路上這樣的大空間做大廣告,效果就很好。但很多時候問題是大空間卻做了小廣告。
2.有心理強制性的時候。《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很牛,對吧?節目中有很多植入性廣告,但是除了加多寶你還記住了其他什么品牌?沒有。問題出在哪里?就在于沒有心理的強制性。雖然節目的收視率很高,植入的廣告也很多,但是消費者主要是來消費節目內容本身的,絕不會在最重要的時刻看廣告。所以,若想廣告效果更好,就要抓住消費者在不同時空出現的碎片化的無聊時間。
3.有不可選擇性的時候。數據顯示,消費者看到廣告不轉臺的比例僅為17.7%,而且消費者記住廣告內容是很難的,所以廣告主在投放廣告時要在位置上有不可選擇性,當出現廣告時,消費者不能夠轉臺。
所以2003年,在充分觀察和了解了廣告客戶的需求和痛點后,我創辦了分眾。
現在有許多想創業的人,發現某個方向已經被競爭對手早早地占了位置。那么創業者究竟該如何挖掘創業機會?其實主要還是應從消費者的問題出發。為什么你會經常覺得沒有出路?因為你跟他們的想法、思路是一樣的。如果你覺得你的行業就應該這么做,那很難創業成功。
另外,我覺得我創辦分眾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足夠專注。我從1992年便開始做廣告,后來也一直在做廣告。有些人是挖井的,有些人是挖坑的。我也許并不聰明,只是一直在往下挖,看到石頭挖石頭,看到樹根挖樹根,直到挖到水為止。我很多比我聰明的同學也會去挖,但有些人是看到坑里始終沒有水就會換地方。所以,我覺得傻一點、執著一點,專注一點,是我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創新邏輯
創辦分眾,我也想談談關于創新的邏輯。其實我覺得我在華東師大讀書時,我的老師朱大可給了我很多啟發,我把它總結成藍海戰略三大必備要素:
第一,在專業背景之下的細節洞察。即你對這個行業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然后在專業背景中洞察細節,并發現了問題。
當年,我在華東師大中文系讀書時,朱大可先生上課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我們比較清晰的頭腦“打破”。他說,你們寫詩歌是吧?那我問問你們,屈原是怎么死的?我們說跳江自殺而死。他說,證明屈原跳江自殺的證據是什么?有人知道嗎?沒有人知道。屈原有一首詩《懷沙賦》,再對比讀一下他的《離騷》,寫法有16處本質的區別。一個將死之人,不可能在寫法、用詞上與平時完全不同。所以,這可以倒推出有95%以上的可能性《懷沙賦》是后人偽造屈原所寫的。
而后,他又講,屈原是其實是因為男女關系而被謀殺的。為什么呢?有三大證據:
一是通常情況下,中國的偉大詩人死于什么?我們想了很久發現歷史上許多詩人確實是死于男女關系;
二是屈原死前還有一首賦《相婦人》,寫的是他與這個相夫人藕斷絲連的曖昧關系;
三是屈原死前還發生了一件事:楚懷王駕崩。屈原是一個文官,一路上有刺客追殺他到汨羅江邊,并把他團團圍住,用事先準備好的麻袋將其綁住丟入江中。人民目睹了這一切,后來就用包粽子紀念屈原。
朱大可老師完全重構了屈原的故事,如果他沒有足夠的細節洞察完全不可能分析和證明出這么多東西。
第二,具有挑戰主義精神和懷疑精神。
讀中學時,老師說屈原是憂國憂民,跳江自殺而死的,許多人從未懷疑過;讀大學后有老師對我們說,你們要有懷疑精神。他認為世界上重大革命性事件的發生,以及所謂的憂國憂民故事背后都是一個情愛故事,是人性欲望的涌動。其實每次偶然的歷史事件背后,都存在著必然,即人性。
而且,文學批評史上最重要的是小說家們敢于對整個體制、原有價值觀和問題提出質疑和挑戰。所以我覺得,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對既有秩序和原理懷疑和挑戰是非常必要的。不要相信所謂的原理,原理若成為教條主義非常危險。
第三,有時需要完全反方向地進行顛覆性思考。
當初馬云創辦阿里時,不知道該如何做淘寶,于是便參考eBay,并花了兩個月時間總結出eBay成功的十大優點。然后,他便根據這十點,完全朝反方向發展而去。他說,當自己也無法判斷哪個是對哪個是錯的時候,就往反方向走。現在想來,如果當時馬云也按照eBay一樣的思路走,就不會有如今的淘寶。這個道理跟我們創業的道理是有相同性的,今天社會上認為某個人是江湖大腕,你跟他反方向走就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來。
比如我們在創辦分眾的時候,人家說內容為王,我們則以渠道為王。在這點上,《東方航空雜志》給了我很多啟發。《東方航空雜志》的內容很難看,人們看過后完全記不住內容,不過廣告往上一貼就變成雜志,而且還是當時中國最賺錢的雜志,正是因為它的渠道為王,霸占了一個特殊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當某件事情大家都這么認為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我讀書時,老師常說一句話“文學就是人學”,其實所有事情的組成元素就是人,我們是否可以順著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和軌跡,人總要回家、上班、看電影……把這些人活動的場景和軌跡植入廣告,就是媒體。當初我們做這塊業務時,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挫敗
當然,分眾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波折坎坷。在這里,我也想講講我們是怎么失敗的。
2005年分眾上市時,市值從7億美元漲到10億美元。在我們宣布上市那一天,我們的競爭對手聚眾傳媒又獲得2000多萬融資。一旦你的競爭對手被投資商投資后,投資人不到絕路是不會認輸的,只會一次一次地給錢,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會讓它死。
當時我們錢還是比較多的,手上有1.72億美元,賬面上有2億美元,但由于每個季度都需要公布報表,這導致我們有錢卻不敢和聚眾傳媒對打。后來有人撮合我們兩家在香港碰面,于是我和聚眾創始人虞鋒前往香港的凱雷辦公室進行談判。
我們兩個商量:其實雙方廝殺,主要是便宜了別人,所以不要再在客戶那邊殺價進行惡性競爭了。但后來事情并非如此發展,雙方反而越打越兇了。后來,虞鋒的公司不賺錢了,便準備去美國路演并上市。我聽說后,便約他在聊一次,那天我們從晚上10點鐘一直聊到凌晨3點,5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聊得比較好,最終達成了分眾收購聚眾的意向。由于我們兩家是行業龍頭,所以收購聚眾后,我們便在市場上擁有了定價權。
2006年,分眾的利潤從2000多萬美元漲到9000多萬美元,其中7000萬美元的利潤得益于收購聚眾,利潤不斷擴大。從這點上來說,占據市場壟斷地位還是非常有優勢的。之后,我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業務不斷飆升,每年有100%的增長。
2005年百度也上市了,百度上市時的利潤不到分眾一半,但市值卻是分眾的2倍。我很不理解,有人跟我說百度的模式會無限增長,而分眾則沒有太多增長空間,因為老外覺得中國的樓宇是有限的,不可能立刻發展到一定程度。我便想,是不是應該把分眾打扮得更“性感”一點,讓老外認可我們?于是,我說要把公司的概念重新做一次調整,變為中國的數字化媒體,并且在外面不斷宣傳,這使得我們吸引了很多相關公司。
后來,我們收購了近10家手機公司,一年在手機業務就賺了1.5億人民幣。之后,我們又轉身撲到互聯網上。在2003—2008年高速發展的5年中,我們內心逐漸膨脹,目標超越了現實的能力。同時投資者預期也很高,也驅使我們在主營業務快速推升的同時不斷通過收購兼并擴大版圖。
但在這些收購之中,有些項目方向是正確的,但進入時機早了;有些項目缺乏長期的核心競爭力;有些項目缺乏有效的整合,所以當市場需求一旦出現問題,這些收購的項目就受到重創,也直接導致了公司股價的重挫,我們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第一個教訓是在2007年時,分眾遇到了一個兇悍的競爭對手——璽誠傳媒。由于競爭太激烈,當年Q3我們出現了虧損,但我覺得還要像當初收購聚眾一樣,于是花3億元收購了它。結果2008年恰好趕上全球金融風暴,璽誠傳媒做得特別差,Q4廣告主紛紛撤了廣告,凈虧1.5億美元,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重創;
第二個教訓是在2008年“3•15”的時候,分眾無線損失了15億美元,利潤下滑2000萬美元,緊接著Q2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在舉國默哀的時間里,我們選擇了廣告屏關機。后來由于客戶撤了廣告,Q2季度財務預測6000萬元,實際只做到5000萬元,這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后果:投資人對我們的印象變差,分眾市值也跌了20億美元。
從這場危機中我們認識到,在市場高漲期,如果缺乏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認知,擴張心太大,超越了自身的現實能力,最終一定會付出代價。
教訓與反思
對于分眾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我想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第二是過度包裝。
當年,分眾正是因為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才得以成功,結果后來卻因為過于追求股價和資產的上漲、規模的擴大,使得我們的目標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使得我們為了滿足資本的需要而過度包裝和改造自己,造成了比較大的偏差。所以,我也做了一些反思:
1.要堅持正向的價值觀,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做對別人有價值的事。許多事情擺在你面前往往是充滿誘惑的,是有現實利益的,但一個公司要有價值觀,是非面前要懂取舍,這樣在面對事情時才會很少迷茫、很少矛盾、很少掙扎,因為你知道什么是原則、什么是是非。從佛教的角度來說,種下去什么因,就會有什么果。當初我們收購璽誠的時候,非常看好它的業務,覺得經過兩三年發展是沒問題的,但最終卻自食惡果。所以要有正向價值觀,不貪圖眼前的得與失,堅持做“對”的事,一定會看見碩果累累的那一天。
2.要重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之前,管理層會議主要討論銷售策略、市場商機、客戶拓展,后來更多地回歸到產品、服務和人的層面,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另外,我總結出了“三個認準”:認準主業、認準客戶、認準對手。聚焦在核心業務上,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真正的客戶。
3.要做長遠思考,不要只以資本市場作衡量。
當時我們融資時,是為了“忽悠”投資者,結果卻“忽悠”自己。當初我們做的許多收購,是為了撐場面,因為我們覺得,經過這樣的包裝,投資者就不會質疑我們沒有增長空間和前途了,結果只能自食惡果。
事后我也反思:一件事情,如果短期對自己有利,但長期不利,就堅決不能做,資本愛怎么反應怎么反應。而且,公司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一定要有風險控制意識,包括商業模式中的道德風險。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別人討厭你的基礎上,很難成功。所以,后來我們在動作上砍掉了那些不長久的業務,聚焦主業發展不再過多考慮收購兼并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