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中高層管理者的實踐中,有時我會適時提出“為什么古人說要想做事,一定要先學會做人呢?”這一問題。迄今為止,學員朋友反饋中不乏閃光點,但卻需要系統化。
海民認為這個問題如果不考慮清楚,是無論如何也當不好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的。故一直將此問存于心中,偶有所感,必欣然而記述之。今著此文,亦不系統,但求可起拋磚引玉之效,引各路英豪共論,如有意旨,請君留言,先此為謝!
一、做人,首先指的是做好自己,即修身之意
曾子《大學》中含有三綱八目,其中第5目是“修身”。身之不修,豈能做事?家尚不可齊之,豈可外出接于他人,而達治國、平天下之境乎?
那么,如何修身呢?
曾子大《大學》中提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共四目。如果能做到此四者,則可稱之為“內圣”。內圣者,可稱之為心里富有,而不僅僅是財貨有余。
海民認為:“僅僅財貨有余,是件很令人痛苦的事情”
靜思必可得之!君不見很多“富人”感嘆,窮得就剩下錢了。
呵呵,古今中外,同此一理。
格物、致知二者,實乃為人立世之本“能”也。嬰兒生下來會吃母奶,這是天生的,所以孩子們都是天才。作為成年人,假如你是木匠,卻不知如何選木材、如何打線、如何開鋸、如何下斧,那木匠這碗飯,您就別吃了。所以說格物致知,是人立世之本“能”也。而格物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她去體物,即讓其實際經歷、實踐。
海民幼年時,曾見某漫畫,年久不可索得,強為之名曰《新牛下田》。此畫中有二人一牛,二人稱之為A君B君,牛為“新”牛,即從未下田中干過農活的牛。畫中大意如下:
B君抓住牛的尾巴,大聲沖著執牛首的A君吼叫:“不會犁地,怎能下田?”
A君寸步不讓,強行拖住牛的韁繩,滿臉慍怒,沖B君嚷嚷:“不讓下田,怎會犁田?”
……
所以,修身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格物,以求致知之效。格物有很多方法,以體物來得最為真切、厚實。但體物的成本有點高。
誠意、正心二目,海民將著博文其大意為“意不誠心不正者,做人有誤,不可以接人,更不可成事長。
所以曾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漢朝董仲舒在與漢武帝的策論中共有四要,即法天、正始、教化、更化。其中“正始”即是指作為君王首先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問題。唐太宗李世民因得良臣魏征直言勸諫,也深知“正始”之妙。
身之不修,人沒做好,豈能成事。格一物,得一技。得一技,若安于此一技,日學益之,則可保終生無憂,甚善。然人皆有貪欲,常人時常不安己之所有,而貪人之所有。貪生妄念,偶有小成,便忘乎所以,肆意妄為,豈有不衰敗者乎?究其中緣由,未修身也。
有些人至死也不明白,活得太冤枉,可惜了。
在企業中,主管財務系統的副總不修身,財務系統必亂;主管生產的部長不修身,生產系統必不能滿足總裁的期待……如果將這些放到競爭的市場中去的話,那么結果就非常明顯了,一個字“死”,今天,明天?
二、先做人后做事
這里的做事,應該是指成就一定的事業。
做人難,做事易。人都做好了,那么做起事來也就容易了。因為事都是人做的嘛。聽起來有一定道理。
做人易,做事難。
之所以先做人而后做事,可能是因為做事真的不容易,就做企業而言,產供銷人財物,現在又興什么通路呀、渠道呀、盈利模式呀,呵呵,有點暈。
而相比之下,要做人卻比較容易。做人嘛,想通了,自己一個人在家呆著,足不出戶,可知天道。更何況當今E時代,一網在手,游遍名山大川,鼠標一點,古今中外的智慧,尺情汲取。
做事,就不是這樣了。我們得去與不同的人進行接觸,溝通,了解,共事,交易等,在事業內部還要讓彼此不同的人之間友好相處,友好相處還不僅僅是要做好好先生,還要能有創造性,有創造性還得要求控制成本,呵呵,確實比做人難得多啊。
綜上,海民認為做人與做事,其實都易,又都難。但如果人做不好,想成事,那是難于上青天,偶有成,必不久。故事與人相較,人為本,事為末。賢良忠義者,是不會本末倒置的。這種例子,身邊有不少,想來令人感慨。舍本逐末,唯事唯利是圖者,多矣。
三、修身到會做人了,才可以做團隊,有了團隊,才可以有“天下”
黃石公有云:“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則難從,順則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其大意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一定會遭到反抗,嚴以律己并以此感化別人呢,則比較順暢。有抵抗則有令難行,有禁不止,而順暢呢?那政令就比較容易得到推行,從而井然有序啦。
說的也是為人“頭”者,必先正諸己,而后求諸于人,求諸人順者,方可成事,成就一番事業。
談到修身,海民諫議,以孝為本,有心者,可試行之。為此,今特加一PPT文件(帶音樂-另附)名為《母子情深-孝-修身之本》,供有緣者品鑒。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