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種智慧的不同啟示
佛學啟示:緣起性空;因緣果報
道家文化智慧:上善如水;道德一體
儒家文化教益:內圣外王;天人合一
(一)緣起性空;因緣果報
緣起性空,講萬物自有其真性,而這份真性乃“空性”。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事物的“性質”、“狀態”不過是我們的感官及其感受方式、感受者的狀態對對象的關照所呈現的“相”。同時我們所觀察的“對象”,也只不過是事物“真性”歷經各種緣起所被“喚起”、“導致”的狀態。日常生活我們很少有人可以領悟到:我們的觀察其實與我們觀察者是誰、觀察者的立場有關;我們看到的不過是現象而非事物的本質。這對那些對人、對事亂貼標簽的人,真是棒喝。經歷對緣起的體悟,那么我們所獲得的這份對事物空性的認識乃是一種“妙有”!這是一種毫無掛礙的真見地。
因緣果報,講的是任何結果都有其緣起,種下任何因緣都會有必然的結果發生。這告誡我們,不僅要謹言慎行(口、身、意)、廣播善緣、廣播福田,還要有一份反思己過減少貪、癡、嗔的修行。“人家成功都他的道理,自己遭難必有前因”。
(二)上善如水;道德一體
人類無能(抗拒大道,“有為”,必將失敗),人類無所不能(順應天道,“無為”而成)。在道家學說里,人的德性實際上是指一種智慧的境界,是使人心貼近天理的程度,而不是人格屬性。
在道家思想里最難把握的就是“無為而治”,這種“無為”真乃是最了不起的領導與治理境界。無為,是指你的行為合于天理、毫無“人的意志”的痕跡,而在中道方面又是無所不為。
道家學說告誡我們:個人修為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感悟大道、戒除雜念,決不去做違背自然天理的事情(過猶不及);在競爭博弈的謀略方面,認為一切失敗根源上都屬于咎由自取。
道家學說的另一個啟示: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為勢”的戰略思想。很多微末的小事當中都可能透露著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個事件的規模、范圍并不是根本,而根本在于它所反映的矛盾性質。防微杜漸與積跬步以成千里都是戰略思維的重大智慧。
(三)內圣外王;天人合一
內圣外王、天人合一,是儒家學說給我的最大影響。儒家學說對我們建立秩序、進行有效的協作管理更有指導意義。
內圣,講的是一個人在對待自己方面的修煉要求。一個成功的個人他的內心必須足夠的真誠,他要做到“慎獨”,要不斷追求自我的境界提升。
外王,指的是一個人還必須以大我的精神積極從事有利于社會的人生事業,他必須具備入世的扎實才干和獻身社會的品格。這里面就包含了“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
在這個框架下儒學還提出了一系列價值觀,比如“仁義禮智信”,系統地解決了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規律、對待社會關系的價值準則。
天人合一。在這里儒學給我的教育是,在自我修煉過程中原本抽象的“無我”找到了歸宿:上天。我們的自我要完全以自然規律去表現自己,而對天理的把握一方面來自不斷的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來自一些禮教的約束。儒學思想中也始終貫穿著這樣的理念:成功來自合于天道。
儒、釋、道三種思想的交匯點在于,他們都信奉超越人類的天理的存在;都相信人對自然的力量來自對天理的領悟;都強調通過自我修煉實現自我超越的重要。
接受儒釋道教育與企業管理方面的哲學信念:
使命:企業存在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決不存在獨立于社會的企業價值,也不存在違背社會利益的個人價值。
成功:一家企業的成功過程就是為其利益相關者的成功提供最佳助益,決不存在以鄰為壑的成功戰略。企業競爭一定要有利于提升服務社會的效率,損人利己的策略不會成為持續成功的依靠。
戰略:戰略是一種命運,是企業行為與思維方式的回報。戰略是一種方向、原則、對行業發展、社會價值、社會發展方向的遠見。戰略是處理趨勢、未來、社會參與者關系的信念,戰略還是一種在價值觀指導下的持續改進的科學計劃。戰略不是投機取巧。
人:人是我們組織最重要的資源,同時所有員工也是我們組織的主人。人在組織中的地位要高于一切資產,對人的尊重是我們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點。只有人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才是組織競爭力的最終來源,企業競爭到頭來本質上還是人才的競爭。人的自我實現是一條重要的道德價值。
領導:領導的價值在于指明方面、激勵眾人、達成承諾和團結、為實現目標排除障礙。領導者的大我修煉是優先的選項,其次是專業與領導才干。德才兼備。領袖的最佳境界是成為公仆,成為一個機緣,使大家的智力潛能在正確的方向得到發揮。領導者的以身作則比權威更具有力量。
創新:創新不是應對競爭的權宜之計,創新是企業的生存方式。有效益的創新才是可持續的,把有效的創新作為企業成長和發展的戰略,它必然會給社會帶來好處。
學習:學習是組織系統地進行自我突破的重要路徑,是企業持續存在的基本條件。企業學習有多種形式,但最根本的還是“向顧客學習”。主動和前瞻地預測顧客需求的發展趨勢,綜合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的趨勢發現滿足需求的創新機會,也是一種主動的學習行為。競爭對手也是學習的好老師,積極的競爭可以幫助我們在對手身上發現自我的誤區與不足。好的企業應該讓整個經營歷程都成為學習的過程。團隊工作模式也是提升組織學習效率的很好途徑,發展充分和多層次的交流與溝通應該成為各級領導的責任。
組織:把一群人組織起來的核心要素有著如此的層次和結構:
使命(工作的意義)、戰略(指導協作的原則和協調行動的一致目標)、架構(架構是分工關系,在組織角度又是職能綜合,在深層次上它還是戰略)、計劃與控制。組織中的文化既是最活躍的也是最保守的元素。
顧客:顧客終究是企業的老板。即使在價值經營和企業快速并購和出售盛行的年代,也不得忽視顧客在企業經營中的核心地位。競爭的仲裁最終還是顧客做出的。
社區:企業對環境承擔著責任,企業首先是社會的一分子,然后才是生產經營單位。
政府:政府是依法獲得治理社會權力的全民代表,企業對政府的尊重應該表現在:遵紀守法;積極響應政府的某些號召為解決社會問題做出貢獻;不對官員進行賄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