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用英文Management by leadership命名我的一些思考,再后來得到了兩位臺灣老師張修哲與胡海音的啟發,我才最終將其譯為領導式管理。
這里,我想先與大家分享的關鍵是,為什么我要命名為Management by Leadership,而不是Leadership by Management,或是From Management to Leadership呢?當時,我曾經評估過一門課叫做“管理式領導”,但發現課程的精神和我們是相反的。
顧名思義,“管理式領導”是以領導力為主題的一門課程,這套課程認為領導力如果沒有落實到管理層面是一種空談,所以培訓者要學會計劃、執行、控制等管理功能。簡單的說,就是以后多做一些管理,少談一些領導。
“領導式管理”課程則不然,我們談的還是管理,而且是針對管理的本質來談。這種本質要透過領導力來發揮,所以我們說,領導式管理是“以領導力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睋Q句話說,管理行為中要強化領導力,才能真正的對企業產生績效。
正如前述,領導力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我們要如何建構這種能力?顧問講師梁冶萍老師認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自我、人際、團隊。
第一在自我的層次,要做到“發揮自我影響力”—改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以及定義主管職責。
第二在人際的層次,要做到“帶動他人成就他人”—激勵與引導、培育與教導、諮商與輔導、追隨與輔佐。
第三在團隊的層次要做到“領導他人做出貢獻”—愿景描繪、帶動變革、強化團隊熱誠、有效運用管理工具。第三個層次也是運用領導-管理雙循環來領導成員達成企業的目標、實現組織的成效。
如果要更精簡的描述這三個層次能力的建構,我們用十六個字來蓋括:自我領導、人際領導、團隊領導、有效管理。
有人認為,是不是還是要多談一些管理,而不要談那么多的領導?我的答復是:如果缺乏領導力的管理常會流于無效的管理。什么叫做有效、無效呢?不是有用、沒用的概念,而是對企業的績效是不是有提升的作用?有就是有效,沒有就是無效。
一些企業請顧問或講師進行培訓,第一個要求總是要求培訓要有效,那么如何有效呢?就是要教方法、教技巧。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許多課程教了技巧、方法,但是學了之后可以跟工作結合嗎?有一家國有企業,十分重視培訓,一年主管的培訓時數不會低于120小時,也就是說每個月至少要上10小時。我問他們都上了哪些課:品管最復雜的實務技巧—質量機能展開(QFD)、工廠管理最基本的5S、源流管理、豐田最特殊的廣告牌管理都學過,用了嗎?絕大多數回答很少或沒有。學了不去用,這就是培訓無效。
學到的東西為什么不去用?并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想法的問題。領導力的培訓是要解決想法的問題,而不是方法的問題。因為學習方法,不去動腦筋思考為什么,那么就好像一把鎖配一把鑰匙,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當環境改變了,問題的型態改變了,原來的鑰匙就開不了鎖了。而領導力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為什么我說領導力是萬能鑰匙呢?企業中最重要,而且要首先投入培訓的人力資源就是主管,主管的認知清楚了,整個企業的神經中樞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當主管的人不能只是學技巧、學方法,問題來了只會拏著技術手冊看解決問題123,必須動腦筋思考,這才是當主管。領導力就是讓主管清楚的認識他的角色、職責、能力不同于過去、也不同于其它人。他清楚了,就能帶好隊伍,發揮執行力。所以,我說它是萬能鑰匙。
領導式管理是用領導力的領導循環(SIEP)—愿景描繪、帶動變革、強化團隊熱誠,到行動計劃,來帶動管理循環(PDCA)—計劃、執行、檢核、調整。當主管能夠運用領導力,管理的工作就能落實,有人說:為什么許多主管只談計劃,而在執行的過程亂七八糟,原因就是執行計劃不是一個機械的動作,而是要運用他人的力量去完成的,因此,啟動領導力循環來帶動管理循環,才能有效的執行工作,而這就是我們設計領導式管理培訓的初衷。
作者:陳生民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