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波士頓咨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早在1987年極具前瞻性地寫道:“你能在所有東西中看到計算時代的到來,除了生產率統計表。”的確如此,盡管企業在IT技術的開支飛速上升,但除了在1990年代末期,企業員工生產效率的提升并未趕上數字技術的發展速度。
技術本應使人類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從事更具生產力的活動,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企業在新技術上花費重金,配備了不同的數字工具,但卻并沒有將它們與員工的工作方式有機地整合到一起。技術本該解放員工的生產力,但卻產生了反效果,層出不窮的新
設備瓜分了員工本就寥寥的注意力,生產效率也隨之陷入泥潭。
這和企業的內部交易
成本不無關系。隨著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也會上升。由于今天業務的復雜性不斷上升,企業只能設置新的結構、流程、規則和其他機制來應對,這些都使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激增。過去15年間,企業的流程、垂直層級、協作行動和審批機制的數量平均提升了50%-350%。
今天技術的發展正在邁向一個新時代——數據、互聯和計算能力爆發式增長的時代。盡管大數據、云技術和物聯網聽起來和生產效率之間并無太多關聯,但我們相信新的數字技術最終有可能解決技術與生產效率之間的悖論。與過去工業時代的IT系統相比(例如臃腫復雜的CRM和ERP),今天的數字技術更加靈活,容錯率更高且能更好地支持協作和數據分析。例如,強調迭代和持續改進的敏捷開發法,就可以讓開發者撰寫的代碼更貼近員工真實的工作狀態。
今天的數字技術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第一,通過硬件大幅提升設備和流程的“智能”。如今不同設備和機器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正在增加,例如傳感器能預先偵測到設備可能出現故障,從而進行提前修理和替換,不但節省了維修的成本,更保證了生產效率。近期BCG的一篇
工業4.0研究報告就指出,僅在德國一國,未來5到10年技術改進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就高達900億-1500億歐元。
第二,通過軟性的改進,提升員工協作的效率。這方面帶來的收益甚至要高于硬件改進帶來的效率提升。如今的企業不但可以在瞬時分享數據和信息,還可以建立各種企業App來促進協作,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6大數字協作原則然而空有先進的技術還不足以提升生產效率,BCG根據自身的經驗總結了“數字協作”原則。這些原則的宗旨是創造一個能促進員工協作的工作環境,如果企業能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將這些原則應用到自己的組織中,企業就能開發出無盡的生產力潛能。這6大原則脫胎于博弈論、社會學以及大量的觀察和企業實踐。它們能賦權于員工,做出復雜的權衡,并通過
創新解決新的問題。
1. 了解你的員工真正在做什么?
要應對業務日趨復雜的挑戰,企業員工必須了解彼此的工作,包括他們各自面臨的挑戰和需要完成的目標;他們能調動的資源以及他們所受的限制。此類信息無法從常規的職位描述中獲得,只能通過觀察和互動得來。
2. 增強業務整合者的作用
前端和后端業務部門,或總部和事業部之間發生矛盾在很多企業中司空見慣。企業常用的解決方法是建立協調部門,例如協調辦公室或建立一個地區層級,然而這種解決方法常常讓問題復雜化,甚至將一個問題演變成兩個。更好的方法是授權于那些能高效跨部門工作的業務
團隊或個人。無論在哪一個事業部,你通常會找到一兩位經理——通常來自于特定職能部門——能夠與多個部門之間進行暢通的
溝通。這類員工可以作為業務整合者,他們能推動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增強協作創造的價值。
3. 增加賦權者的數量
通常在企業中,權力最小的員工要肩負協作的責任,然而獲得的認可和功勞卻最小。一旦他們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就會回避協作,退回到隔絕的狀態。企業應賦權于這些員工,鼓勵他們進行更多的協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賦權于一部分員工時,不要剝奪其他員工的權力。這種情況在企業重組中經常發生。
新權力的建立可以圍繞著專家培養和知識傳播等方面。例如在矩陣型的管理結構中,
項目經理可以評估員工項目中的業績,并進行賞罰;而直接經理則可以決定哪些員工可以得到高級管理技能的培訓機會。
4. 加強對等性
要增強協作,擴大業務整合者的職責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讓他們的目標更加復雜和豐富,他們就將擔負起做出權衡的責任。當他們肩負起新的責任時,不必分配新的資源,有時甚至撤去一些資源更好。設想,一個家庭中有5臺電視,那么大家就不必進行協商和合作,因為他們都可以看自己喜歡的節目。
5. 增強追溯機制
決策帶來的結果所需要的生效時間越長,問責決策者難度就越大。有的項目可能持續多年,當項目完成時,很多涉及項目啟動的管理者可能早已不在崗位之上。博弈論專家羅伯特·艾克斯羅德(Robert Axelrod)將這種情況稱為“未來的陰影”不會籠罩在他們身上。
要拉長未來的陰影,企業可以提升業績評估的頻率。以一家電信公司為例,公司將兼容性測試從每6個月一次變為每兩周一次,結果公司發現軟件和硬件工程團隊的協作大大加強了。
6. 獎勵協作
在一些業務中,例如
研發,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間隔太長,無法建立直接反饋循環。在這些情況下,管理者可以明智地引入鼓勵協作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從而讓反饋循環閉環。
用數字技術激活規則
上述6個規則看上去與數字技術并無太多關聯,但實際上只有數字技術才能激活這些規則,讓它們在組織中落地。例如由于數字技術能增強數據分析、即時通訊并提升透明度,因此它能幫助員工快速了解其他人的工作(規則1)。管理者則可以通過分析數據足跡,找出那些能在組織管理結構中靈活移動的業務整合者(規則2)。而整合者可以通過接入員工數據或管理內部在線論壇來獲得新的權力(規則3)。
企業還可以通過數據發現那些不愿進行協作的員工,或是在項目結果評估中掌握不同團隊和個人的表現和貢獻(規則4)。通過數字工具,組織可以建立更完整的反饋循環,使員工對自己的行為更加負責(規則5)。最后,數字工具可以幫助企業獎勵那些積極參與在線合作的員工(規則6)。
創造新的協作環境
數字技術并非萬能藥,它本身并不會改善企業內部的協作,如運用不當,它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因此,如何將數字協作原則與數字技術有機的結合到一起非常重要。與新興的數字初創企業不同,大部分企業遺留著幾十年的工作習慣和實踐經驗,這導致員工擁有很強的慣性。要讓這6個原則落地,管理者需要改變組織思考和工作的方式。
我們建議企業思考自身運用中的特點,并想象如何通過協作改善這些痛點。痛點可能源于某些流程的瓶頸,或是組織結構中多余或過于陳舊的部分。之后我們會請企業思考內部協作的障礙是什么?換言之,是目標、資源還是其他限制導致協作無法進行。
當企業了解了協作的障礙,他們就能設法改變目前的環境,從而提升員工的投入和協作程度。改變企業環境通常都涉及預算、評估和獎勵系統的改變,當然數據工具的升級也必不可少。當者6大原則在組織中落地,數據技術就能發揮它們真正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