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別人說“逆耳”的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最近的一次談話中,一位管理者如此描述了自己的經歷:
問:當你意識到要對下屬說一些不得不說的難聽話時,你通常會如何準備?
答: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我會不斷告訴自己:“要誠懇,要開門見山。”
問:要既誠實又開門見山地同下屬討論他們的實際表現,這容易嗎?
答:當然不容易!我也很想和他們說好聽的話,但是他們更需要真相。他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實際表現,以及了解他們的表現對我和整個團隊造成的影響。
問:你認為下屬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嗎?
答:當然了!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就用不著我說了。
問:你會緊張嗎?同下屬進行這樣的談話,你覺得難嗎?
答:我是絕對不喜歡這樣的談話的。這實在太難了,真恨不得它早點過去。
問:對于這樣的反饋過程,你一般會如何掌控?
答:震懾,速戰速決!把他們叫進我的辦公室,說我要說的話,并告訴其要如何改變,然后把他們趕出房間。
也許,只有當你真正要給予反饋,以及你的老板給出了不錯的反饋,你才會真正明白:要實現一次具有意義和建設性談話,多么艱難。我們的研究顯示,許多老板會為反饋過程做出多余的假設,這些假設讓反饋變得更加艱難。而優化反饋過程的起點,就是要探討這些假設。
假設1:人們不知道自己存在問題
我們調查了全球3875名曾收到負面反饋或指導性反饋的受訪者,詢問他們是否對于反饋過程中指出的問題感到意外,以及事先毫無察覺。調查結果非常出乎意料。至少74%的被調查者都表示,對于領導反饋指出的問題,他們心里都非常清楚,并不感到意外。
在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看到別人表現欠佳的時候,都會這樣想,“如果這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應該會表現得更好。”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事情真的不是這樣。一個在工作中糾結抓狂的下屬也許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很有可能,他們對存在的問題早已心知肚明,只是還不清楚更好的解決方式。這就意味著,如果管理者只是將問題輕描淡寫地指出來,并不會給下屬帶來實質性幫助。
假設2:盡快結束最好
給予反饋和接受反饋的人,往往都會很緊張,因此大家自動默認為:盡快結束最好。這不難理解,因為人的生理機制就是傾向于逃避痛苦的。現實情況中,也往往是領導一直在說,下屬永遠在沉默。在這樣的情境下,盡快結束似乎是最明智、最善意的做法了。然而,這是大錯特錯的。
在此次全球性調查中,我們也邀請受訪者為他們的領導打分,評估他們的領導“在給予反饋之前,是否用心地聆聽了下屬的看法”,以及領導給予的反饋是否有效等。從下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簡單地說,當領導對于下屬的看法傾聽地越少,下屬就會越傾向于認為領導不夠誠懇與坦率。反之亦然,也就是說,那些明顯感受到老板聆聽自己看法的下屬,不僅會給領導打高分,而且還會認為得到了足夠誠懇的反饋。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也詢問了受訪者是否喜歡或希望得到負面反饋。在之前的調查中我們已經發現,人們通常是希望得到負面反饋的,會將之看作自我提升的必要條件,盡管領導往往會避免給出這樣的反饋。本次調查的新發現是,當領導不事先聆聽下屬的觀點就給予反饋,這些下屬會相對明顯地表現出對于反饋的反感。
所以,如果“震懾”不是一個好的給予反饋的方式,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嗎?我們建議,管理者要設身處地從下屬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應該不會太難,畢竟,在大公司里,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是別人的下屬。當你在準備給予負面反饋時,也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你的老板要給你負面反饋的話,你希望他如何表達?
你希望領導用激烈、簡短的話炮轟你,還是希望他耐心地與你討論問題?比方說,你的老板指出了一個你最近剛犯的錯誤:你是希望他趕緊說完了事,還是希望有機會向他解釋具體情況,重現你當時的想法?接下來,你是寧愿被告知該如何解決問題,還是更喜歡自己提出未來改進的方法?如果是后者的話,你還會希望你的領導進一步給予支持、勸告及提供所需資源來幫助你嗎?如果他說,“我下周會再和你聯絡,看看情況如何”,這對你來說,會更有幫助嗎? 現實生活中,總是充斥著矛盾: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建設性反饋,卻往往不愿給予。要克服這種矛盾,或許只需我們每個人記得:輪到你給予反饋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欣然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得到優質反饋的經歷,它們是我們人生中的禮物——幫助我們表現得更好,讓我們更加成功。所以,在輪到你給予別人這份禮物時,請相信:這份設身處地的努力是值得的。
本文作者Jack Zenger是領導力發展顧問公司Zenger/Folkman的首席執行官。Joseph Folkman是領導力發展顧問公司Zenger/Folkman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