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bintel
現在每次在談到所謂“庫存管理軟件”的時候,多數人將其理解為“倉儲管理軟件”,這實際上是個很大的誤解。
傳統的狹義觀點以為,庫存控制主要是針對倉庫的物料進行清點、數據處理、保管、發放等,通過執行防腐、溫濕度控制等手段,達到使保管的實物庫存保持最佳狀態的目的。這只是庫存控制的一種表現形式,或者可以定義為實物庫存控制。
那么,如何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庫存控制呢?庫存控制應該是為了達到公司的財務運營目標,特別是現金流運作,通過優化整個需求與供給鏈治理流程(DSCM),公道設置庫存管理軟件中的控制策略,從而實現在保證及時交貨的條件下,盡可能降低庫存水平,減少庫存積存與報廢、貶值的風險。
庫存管理軟件可以生成一套高度集成的立體化倉庫作業體系。它將企業內部供應鏈完整整合,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前瞻性思想為企業的庫存流通、運行監控、成本控制等方面提供戰略性參考價值,幫助企業建立無冗沉、并行作業、可視化的立體操作流程。
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有良多人對庫存控制的理解僅僅局限于什物庫存控制呢?以下兩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視的:
第一、我們的企業不正視庫存控制。特別是那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只要有錢賺,就很少有人去考慮庫存周轉的題目。庫存控制被簡樸地輿解為倉儲治理,除非到了沒錢花的時候,才可能有人去看庫存題目,而看的結果也往往是很簡樸,采購買多了,或者是倉儲部分的工作沒有做好。
第二、ERP的誤導,特別是一些國產所謂ERP的誤導。一些簡樸的進銷存軟件被大言不慚地稱之為ERP,企業上了他們的所謂ERP就可以降低多少庫存,好像庫存控制就靠他們的小軟件就可以搞定了,像有單獨的倉庫管理系統,在ERP系統中也有倉庫管理模塊,可以任意選擇之后下單
實在,從廣義地角度理解庫存控制,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我們知道,所謂世界級制造的兩個樞紐考核指標(KPI)就是,客戶滿足度以及庫存周轉率,而這個庫存周轉率實際上就是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二、庫存控制的手段。庫存周轉率的進步,單單靠所謂的什物庫存控制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是整個需求與供給鏈治理這個大流程流程的輸出,而這個大流程除了包括倉儲治理這個環節之外,更重要的部門還包括:猜測與訂單處理,出產計劃與控制,物料計劃與采購控制,庫存計劃與猜測本身,以及成品、原材料的配送與發貨的策略,甚至包括海關治理流程。而伴跟著需求與供給鏈治理流程的整個過程,則是信息流與資金流的治理。也就是說,庫存本身是貫串于整個需求與供給治理流程的各個環節,要想達到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需控制好各個環節上的庫存,而不是僅僅治理好已經得手的什物庫存。
第三、庫存控制的組織結構與考核。既然庫存控制是整個需求與供給鏈治理流程的輸出,要實現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需要有一個與這個流程相適應的公道的組織結構。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發現,良多企業只有一個采購部,采購部下面管倉庫。這是遠不能適應庫存控制要求的。從需求與供給鏈的治理流程分析,我們知道,采購與倉儲治理都是典型的執行部分,而庫存的控制應該預防為主,執行部分是很難去“預防庫存”的,原因很簡樸,他們的考核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供給(出產、客戶)。如何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公道的需求與供給鏈治理流程,從而設置與之相應的公道的組織結構,是一個值得我們良多企業探討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