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rcerne
一位來自IBM的同行曾經跟我聊過,他們核心價值觀中有一條是“珍惜野鴨子”。我很詫異,這是什么意思?聽他解釋一番后我恍然大悟。
“野鴨子”的稱號來自于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每年秋天總會在池塘里喂養南飛路過的野鴨子,久而久之,這些鴨子在池塘里面得到充足的食物,干脆不飛了,而這些野鴨也慢慢被馴化,再也飛不起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在進入一個組織前,都是這個組織的野鴨子,擁有獨特創新的想法,但進入了一個組織后,特別是一些有著很強文化的大組織,個體就會為了適應環境而慢慢地變得和別人趨同,無論是工作習慣還是想法。雖然這樣讓他能夠在企業中游刃有余,但也失去了原來“野性”,也就越來越難通過創意而高飛。
對于企業來說,鼓勵創新本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真正能落于實處的實在不多。創新的想法在一出生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消滅的,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組織的固化有著天然的矛盾。因此不少自認為鼓勵創新的經理和高層,卻成為了這些新想法溫柔的劊子手:
“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你能預測一下它帶來的風險和收益嗎?”
“我們這次的項目時間太緊了,我們會考慮將你的創意放到另外一個項目中的。”
“我喜歡你的想法,不過這個任務涉及的大人物太多,改用全新的方式怕他們接受不了,這次我們按照原來的方式來進行吧。”
比起簡單直接的反對,以上“溫柔一刀”在大組織中更加比比皆是,這樣的反對雖然不會一下就滅掉員工的熱情,但卻在慢慢地磨滅員工激情,成為組織中的被馴養的鴨子。消滅野鴨子的除了是陳舊思想對創新的恐懼,更多地暴露出組織阻斷創新的幾個重要因素:
一.組織結構因素。過于復雜或者是僵化的組織結構,都會讓推行創新困難重重,也讓意圖推動創新的管理者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組織文化因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或者鼓勵新想法的組織文化,更容易給組織帶來創新。
三.人力資源因素。不一樣的想法往往很難從一樣的人中產生。新人往往帶來新想法,或者是作為“鯰魚”激活組織。
為了讓組織更好地吸引、保留、甚至培養“野鴨子。不少國內外的優秀企業都有相應的推行創新的方式。例如,同一個項目,公司允許內部團隊進行良性競爭,同時推出相應的方案,能者居上;有一些企業給員工自由的時間進行自主研發,例如3M著名的“15%”時間,催生了許多偉大的產品,這點后來給Google學去,變成了“20%”的自由時間。
另有企業成立內部的創新體系,創新競賽、甚至孵化器等等,都能調動原組織活力。如果以上的方式推行不易,可以直接招聘有想法的年輕人,或者破格錄取提拔年輕干部等等,都能為組織帶來不一樣的創新氣氛。
創新從來不易,變革路長漫漫,作為組織管理者,如何能保證你的野鴨子們不被馴化,也許是創新力提升最關鍵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