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敘均
不講正確的廢話
峰加實效營銷的顏總, 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我在峰加年中會議給小伙伴們講點什么。其實這讓我很焦慮,現在的年輕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太多,甚至有些年輕人的東西我都不知道,他們也不愿意聽一些正確的廢話。所幸我在江湖上多走了幾年,而且每個人的經歷總是不會雷同的,所以就著自己的經歷,給大家來幾兩情懷,灌一碗雞湯。
前戲:沾一點高級趣味
年初的時候,我給自己和團隊定了個基調:創(chuàng)新與專業(yè),我自己在沒有人點贊的情況下,每天堅持寫一條“創(chuàng)新與專業(yè)”的日記,所以今天寫著寫著,又想脫離專業(yè)的“低級趣味”來點創(chuàng)新,來一次裸奔的演講,來映襯這個高級趣味的年中會議。前戲有點長,現在我們來進入正題。
要承認,絕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
平庸的定義有千萬種,在平庸的人群里,有人甘于平庸,但絕大部分人是想戰(zhàn)勝平庸的。不甘于學習平庸、不甘于工作平庸、不甘于PPT平庸。就算是自己甘于平庸,你也一定不希望在你父母眼里是平庸的,在你未來的兒女眼里是平庸的。
如此這般,我們就無時無刻不與那如影相隨的平庸做斗爭。不要讓平庸附體,你才有可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成功者的相似之處
先不論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出身、性格各不相同,失敗的人各有各的失敗之處,成功的人卻總是有些相似。比如他們看問題、想問題的方式、或者是理念與眾不同,又出奇的一致,這我稱之為金融思維。
先來普及一下什么叫金融?
百度一下,我就知道了:人們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yōu)配置決策的行為。
聽起來有點拗,記住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了。
第一是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
第二是資源跨期;
第三是最優(yōu)配置決策行為;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大家最近都知道孫正義干了一件很大的事,就是賣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套現上百億美金,買了ARM的股票。
在正常人的眼里,這是一筆充滿風險的生意,因為阿里巴巴每年盈利可以預期,還保持正常的增長,ARM雖然很牛,但就資金回報率來說,短期內不見得比阿里牛多少,而孫正義看好的以后是否會成為人工智能的核心,其實還是未知數,所以叫不確定的環(huán)境;
這件事情里面,阿里巴巴的股票是孫正義今天的資源,ARM的股權是孫正義明天的資源。孫正義將他今天的資源變成他明天的資源,叫做資源跨期;
孫正義事前肯定經過老謀深算,一定認為他看到了別人沒看到或者別人沒看懂的未來,他才敢這么拍板,這叫做配置決策行為。
假設未來如孫正義所愿,ARM真的成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底層核心,那孫正義這筆投資的回報可能是繼續(xù)放在阿里巴巴的十倍甚至百倍。作為投資人來說,這就叫最優(yōu)決策。
那什么是金融思維呢?金融是跟錢打交道的,金融思維是用這種跟錢打交道的思維運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一生中,進行資源跨期、實現最優(yōu)的資源配置。
到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會想,我神神叨叨的,不知所云。且大家早有金融思維,因為我們早就開始學會存錢、買股票了。
我的答案是,如果只是把時間或者金錢看做資源,那我們還停留在一維金融的概念,厲害的人至少會運用二維甚至三維的金融思維。這就到了我們的主題,與日常息息相關、戰(zhàn)勝平庸的三大金融思維。
金融思維的跨期組合之一:工作與能力
李叫獸有一篇《為什么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的文章。我很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因為他就是在用金融思維講處理工作與能力的關系。
為什么開了百萬公里的的士司機有很多,但沒有一個人成為賽車手?
為什么種一輩子田的農民的那么多,只出了一個袁隆平?
為什么你做了三年文案,還是想不出可以獲獎的創(chuàng)意?
為什么你做了10年設計師,還是只能拿1萬的工資?
因為你太早讓自己的工作停留在“自動完成”狀態(tài),沒有對自己的工作技能進行刻意、反復甚至殘忍的練習。以“自動完成狀態(tài)”完成的叫工作,刻意、反復練習某項工作技能,你才能具備成為專家的能力!
如果你每次接到一個工作,不只是把他看做是今天的工作,而是轉換一下維度,用金融思維”跨期“一下,把它跨成你明天專家能力的一部分,這樣你就會發(fā)現,你平時那種處理工作的思維和方式都要變,你會去想怎樣做得比張三更快一點、怎樣做得比上司做還完美一點,甚至在沒有工作的時候,你也在為這類工作做有意識地反復練習。而一旦學會如何“跨期”了,你也會有孫正義的感覺,你看到的不再是工作的枯燥,而是能力提升、成為專家的超額回報。你就會認真把握當下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工作,將可能的乏味、困難、壓力變成你進步的養(yǎng)份,久而久之,你會發(fā)現,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自己傲視同儕的核心能力。
金融思維的跨期組合之二:專業(yè)與發(fā)展
現在大家都清楚,一個人也好、一個公司也好,如果你有很好的專業(yè)能力都會有很好的發(fā)展。但我們的專業(yè)能力不是一開始就有或者今天有了就能管一輩子的,我們需要通過專業(yè)能力獲得發(fā)展,同時需要在發(fā)展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但很多時候,這兩個東西在時間上是錯位的。有發(fā)展機會的時候能力不具備,能力具備的時候未必有專業(yè)實力。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這樣的情況:這個投標如果中了,我們的業(yè)績就漂亮了;這個客戶如果能搞定,公司就能上一個新臺階。但很多時候往往難遂人愿,事后總結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出現這樣的結果多數還是因為自己的專業(yè)能力不夠硬,因而失去了很好的機會。
為了不讓發(fā)展契機反復從手指縫里溜走,我們就必須有跨期的金融思維,將那些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機會跨期,轉變?yōu)榻裉臁F在、當下的實力積累。
這不是追求那種傳統(tǒng)樸素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哲學,而是基于金融思維之下、經過綜合權衡后的一種決策能力。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因為貪嗔癡是人的原罪,人很容易陷入那種對短期的、較小的發(fā)展機會的本能追逐,而放松為抓住更大機會需要的能力積累。
但我們知道每一個牛B的人、牛B的企業(yè),都一定要經歷幾次這種牛B的跨期。在座的每一位和你們那些中學畢業(yè)就出來社會工作的同學相比,你們已經成為了這種金融思維的受益者,因為你們將馬上可以拿工資、喝酒、談戀愛的發(fā)展機會跨期成了繼續(xù)待在學校里過三點一線的大學生活,所以你們今天才有了比他們更大的發(fā)展機會;亞馬遜長期不盈利,把看似唾手可得的股東利潤跨期為在品類擴張、物流、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的專業(yè)實力積累,從而讓它成為美國互聯網企業(yè)的王者。
掌握以上兩點最多只是讓你戰(zhàn)勝平庸,成為職場、事業(yè)上的強者;如果站在人的一生這個角度,我們就還需要在處理以下關系時懂得使用金融跨期思維。
金融思維的跨期組合之三:人生三維,需順逆跨期調整前行
人生是個大命題,我現在傾向于將人的一生分解為三個維度:性命、生命、慧命。
“性命”就是人的生理生命,指是人的生老病死、強壯或瘦弱;
生命”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容易、活容易,但生活不容易”,指人的社會性,簡單點解釋就是指馬斯洛定律里的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幾個指標,不同的指標代表不同的生命質量;
慧命不是很好理解,粗糙點理解就是看透世間繁象、祛除心中煩惱的智慧。
每個人一生都由這三條命組成,不同的人生就是這三條命的不同組合方式。這三條命不是層級關系,而是同時存在、三位一體的,都有出生、發(fā)育、成長、凋謝的過程。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每條命的成長節(jié)奏不一樣、三者發(fā)育的均衡性也不統(tǒng)一。有些人瘦弱多病卻機敏聰明、有些人四肢發(fā)達卻頭腦簡單、有些人富貴等身卻終生抑郁寡歡、有些人一世清貧卻知足安樂……
在我看來,人生的意義就是讓這三條命活得旺盛又和諧統(tǒng)一,從而實現三者之和的最大值。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實現這三條命的最優(yōu)配置?這就需要運用金融跨期(界)思維。
因為很多高人、牛B的人也不見得能在這三種命中運用好金融思維,典型的例子就是喬布斯。在我看來喬布斯的過早去世并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可能他也缺少這一級金融思維的智慧。喬布斯雖然到過印度、中國,也學過參禪,但他只是將這種禪的智慧運用到產品開發(fā)和企業(yè)管理中去,并沒有將這種智慧運用到如何管理好他自己的三條命中間去。他后期的健康惡化與過早去世,應該是與他長期保持的極端、焦躁、完美主義密不可分的。當然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是他那樣的性格,他可能就開發(fā)不出IPHONE/IPAD這樣的產品;而且他本人也許不見得會認為他的離去是一種遺憾,他對自己的一生也許已經心滿意足了?我并不這么認為,至少我不相信他是沒有遺憾的離開我們這個世界的,難道他就不想呆到親眼看到IPHONE7、IPHONE8的誕生?而且就算他沒有遺憾,對廣大果粉沒有留念,難道他不介意給他的太太、家人留下遺憾和悲痛?
總的來說,我們要戰(zhàn)勝平庸、成就豐盛的人生,我們要有三條命的格局,同時知道靈活調度這三條命的資源,實現三命之和的最大化。以我對那些真正牛B的人的觀察,他們的人生往往是這樣的:首先是“性命”是底線,發(fā)育的時候注意營養(yǎng)、年輕的時候注意鍛煉、中老年后注意保養(yǎng),所以他們的命都很長;“生命”這條線上他們一般信奉自強不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贏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慧命”上,他們一般都會有信仰,因為這是他們抵達智慧的捷徑,縱使他們擁有很高的社會意義上的成就,“慧命”的成熟會讓他們擁有很好的品格和超然的灑脫,對一時的榮辱、興衰看得比較淡然。
再來看一個曾國藩的例子:
梁啟超悼念曾國藩:
武鄉(xiāng)可擬,汾陽可擬,姚江亦可擬,瀟湘衡岳,間氣獨鐘,四十年中外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業(yè)無雙,將略無雙,經術又無雙,蔣阜秦淮,大星忽隕,廿六載門墻回首,代陳遺疏劇悲哀。
在曾國藩故居有一座建筑,叫思云館,是曾國藩緬懷父母親、祭奠祖先的地方。門口有一副對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得一壁清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大意是我不怨天也不尤人,反身自省爭一個壁清,讓內心重現清鏡壁明,來日也必定能扶搖直上。記初心不妄動,不必他人相助,卻依舊可以直上云霄。心存志向與抱負,然命終是由己不由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完人之一,曾國藩何不是在三條命里閃躲騰挪、自由轉換,最后才迎來人生的最后勝利的志向與智慧。
談人生,喝雞湯,試將平庸碾碎,暫止無病呻吟談傷感。希望各位告別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