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張說
每次政委班課程中,都會回答學員的很多問題,時間久了,有一個發現: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管理者都會認為自己的管理能力欠缺,要加強管理和學習。而在我看來,并不是管理不夠,而是管理過度,過于憂慮了。某種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修煉的是一種管理的“鈍感力”。
什么是鈍感力?
源自于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書籍,鈍感力可直譯成“遲鈍的力量”,在人際關系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鈍感力,當朋友之間意見不和,或是戀人或夫妻之間產生矛盾時,不要因為一些瑣碎小事郁郁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其實,何止人際關系,生活和管理也需要一種鈍感。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一位老太太總是穿著艷麗不合時宜。但是沒有人直接對她提出,總是微笑著說:您穿得真漂亮!這實際上是接近諷刺的贊美,而老太太卻不知曉。她所具有的就是對諷刺的鈍感力。堅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自己的信條生活,走自己的路,不理會別人的眼光,自信地生活在紛繁的世界中,享受鈍感帶來的快樂,享受鈍感帶來的堅強。這是一種大智慧,才能夠發現生活的美好!
那么在管理中如何體現自己的鈍感力呢?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在NLP教練技術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無數次聽過這句話,叫“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道理只在于過去經驗的評判,效果才在于未來目標的達成。那么什么才是對效果的定義呢?這點清晰的認知和定義,比認同這個理念重要。當然,在每個領域“效果的目標”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輔導小孩的效果達成最終是什么?通常是培養小孩的自信心,讓其成為一個自信的孩子,一旦偏離這個效果的達成,就違背了我們最初的目標了。所以效果本身的定義就是導航儀的目的地設置,設定好之后,我們就知道如何前行和糾錯了。
如此而言,什么是人生的效果呢?我們通常認為是輕松快樂,這一點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管理的效果呢?我認為通常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效率,以流程,制度為核心,提升企業利潤為評判標準;二是效能,是以人為中心,提升團隊士氣凝聚力為評判標準。基于這兩點就比較容易評判我們的一些管理動作的必要性了,而不只是靠道理和經驗的評判。比如,個別員工遲到,需不需要公司出臺嚴格的管理制度?解決方案可以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會影響利潤嗎,好象不明顯;二是會影響團隊士氣嗎,好象也不是很明顯,那么顯然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那么的重要,根本不需要大張旗鼓,只要和個別員工單獨談話溝通就行了。當每一個管理行為和動作我們都很清楚和效果之間的關系時,才不至于我們做大量的無用功!
發揮“笨笨”的力量
只有弱者才會逞強,而只有強者才懂得示弱,鈍感力也反映在管理者的自我定位,很多管理者不太愿意承認自己不懂,不懂裝懂的后果是員工不愿意幫助你,而最終需要執行的項目也無法聚集大家的智慧力量,變成獨木難支。在我微信中曾經有一段話:只有知道和承認自己是豬的人,才會在被風吹起的同時插上翅膀,而絕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龍,是鳳的人,在風停時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一頭豬。
承認和懂得讓自己 “笨” 是一種偉大的管理力量,也是一種很好培養下屬的機會,讓下屬懂得擔當和承擔責任。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很厲害的管理者,工作非常辛苦和努力,但同時也很痛苦,是因為他們的能干成就了手下無大將可用,所以如果我們要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作為,恐怕要先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事事“三板斧”思維
目前在市面上,阿里的“三板斧”課程挺有名的,很多人只是向往這其中的課程內容,或是被雜亂的說法誤導。其實這背后是馬云提出的一種管理或戰略上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任何時候,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成效來源于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所以這是一個抓大放小的方式。管理者永遠要懂得抓重點,這叫管理中的抓手。比如說阿里的三大戰略:村淘,大數據,云計算,這是馬云的抓手。阿里的管理總綱中也體現了這個三板斧思維:
腿部力量
基層管理者修煉的三門課程:
1.Hire&Fire(招聘&解雇)
2.TeamBuilding(建團隊)
3.GetResult(拿結果)
腰部力量(腰好,頭腦才能清楚)
1.懂戰略:先懂Why,再說How
2.搭班子:資源的最佳配置者,資源的最佳組合者
3.做導演:產品和服務的擁有者
頭部力量
1.定戰略
2.造土壤
3.斷事用人
凡事只抓三個點,通過這三個點形成管理的抓手,其它的就發揮“鈍感力”了,管理者不用事必躬親,求全責備,有時候不妨糊涂一點,做一個管理上的“麥兜”,以笨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