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樓下有個理發店,我是那兒的?。去年夏天,這家理發店搞會員制,凡是在該店存了200元,即可理12次,平均算下來,一次16.67元;如果不是會員,則每次30元。我當即交了200元,去年末,我續了費。
今年春節回北京,我又去理發。老板娘邊給我洗頭,邊跟我說漲價了。我問怎么漲,以前的會費如何算。老板娘說,存200理10次,以前的會費可通過補交錢的方式來執行。我當時就有些生氣。今年你漲價,按新價格交會費,沒有問題。如果我覺得價格高,也可以選擇不消費。但是,去年交的會費,去年承諾的價格不算數,還得補交錢,豈能如此野蠻?
我與老板理論,老板的意思大概是,按原來的價格走,已經不掙錢了,所以不得不漲。而對于“去年的會員費不算數”這個問題,老板的理由也是如此,不漲就賠,因為理發師工錢漲了,房租也漲了……
姑且不論剛過了一個春節,理發店即漲價是否站得住腳,單說會員費補交的問題,這店主的做法明顯屬于流氓。作為消費者,面對這樣的商家,會產生一個合理的推斷:存會員費,將來是理發店逼迫你就范的“繩索”。換句話講,理發店如此隨意的漲價法,將失去消費者起碼的信任。沒有了信任,我們還能再去消費嗎?除非是,方圓一公里以內,它沒有競爭對手。這可能嗎?
許多人認為,價格是一種市場競爭和博弈的手段,而忽略了一個更為基本的意義,即價格是一種品牌和信任的表達。
耐克和特步的鞋其實沒什么區別,都是在中國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帶生產,用的材質差不多,商標也是在國內貼的,但兩者的市場價格差30-50%。如果某一天,耐克大幅度降價,那結果是什么?會爭取到特步的消費者嗎?也許會。但是,耐克的消費者也會轉移購買特步。同樣的價格,我憑什么非要購買耐克呢?再說了,你降價,“一定”表示你的品牌,你的材質,你的服務都在下降,這就是消費者的認知。
我有位朋友是銷售工業自動化設備的,他對東北某電廠的報價是一套設備100萬,因為競爭對手報價只有80萬,為了和人家競爭對手比拼,他立馬降了15萬,報價85萬。結果,對方不再象以前那樣主動了,關系明顯冷淡下來。這是為什么?電廠方面不再信任我的這位朋友了。
所以說,價格遠遠不是一種商品金額的標簽,它所傳達的信息是多元的,它有許多“潛臺詞”,而首先是一種品牌與信任,如果你隨意的改變價格,看起來符合你經營的需求,可以彌補成本缺口,可以和競爭對手一較高低,甚至可以表達友情,或者殺熟,但是,如果做這種事隨隨便便,那么,客戶就不再信任你,下次不再購買你的產品,那么,你犧牲的,遠遠不是短期的利潤,而是長期的客戶流量。
所以,定價要慎重!報價更得進退有據!
作者:精益營銷專家王浩老師,邀請王浩老師講課請致電13718601312(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