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關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消息經常見諸報端:吉利張羅著收購沃爾沃;北汽欲并購德國歐寶;騰中收購悍馬;中石化全現金購瑞士石油公司、中國兩民企擬出2億歐元購買皮爾;溫州商人葉茂西收購英國本土衛星電視臺、浙江民企萬通鋁業(浙江萬通鋁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朱健勇)耗資1億收購意大利豪華游艇品牌……“中國機會論”的喧囂中好像過于亢奮了。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對全球并購市場勢必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對我國而言,并購的交易量卻有增無減,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跨境跨國并購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2008年第三季度內,我國并購的交易金額約為96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了47.7%。
然而,增加的是并購交易金額,減少的卻是海外投資收益,所以有人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年,也是中國海外投資減值年。曾幾何時,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讓國人豪情萬丈,金融大國崛起的歷史時刻或隱或現。然而在減少貿易順差的號角聲中,踏著“走出去”的驚濤駭浪,那些匆忙“趕海”的“資本家們”,在虧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銀之后才猛然醒悟,轟轟烈烈的海外收購快速鳴金收兵。損失讓人心痛,可教訓更顯珍貴。
從2004年起,陳久霖掌控的中航油在未經國家有關機構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最終導致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上海汽車收購雙龍,賠本還賺不了吆喝,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2008年11月22日,中國國航披露航油套保公允價值損失擴大至21億元;
2009年1 月12日,東方航空發布公告稱,預計2008年公司業績將出現大幅虧損。公告顯示,東方航空2008年12月當期的航油套保合約發生實際現金交割損失約為1415萬美元。據東航的初步估算,截至2008年底,東航2008年航油套保公允價值損失高達62億元。
2009年1 月19日,上海航空公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燃油套期保值合約公允價值損失約為1.7億元;公司全年累計虧損較上一年度增加100%。
2007年6月,中投斥資30億美元在黑石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中認購了9.3%的股份,時至今日,補辦完“身份證”的中投公司,亮出了60億美元的浮虧記錄。2008年12月3日,中國2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香港表示,在投資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團而損失60億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機構已經不敢再投,而非金融產業公司還可以投資。
2007年9月中旬,中國首個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選火爆發行,當天被搶購一空,此后華夏、嘉實和上投摩根分別發行的QDII均受到內地投資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卻出現巨額虧損。10只基金沒有一只凈值超過1元。規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虧分別為48.2%、62.7%、56.7%、47.4%。
中國平安自2007年底收購比利時富通集團部分股權以來,在二級市場購入約1.13億股富通集團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參加閃電配售增持750萬股,共計持有1.21億股,合計成本為人民幣238.38億元。由于比利時富通集團爆發財務危機導致股價暴挫,富通的股價已下跌超過96%,導致中國平安截至2008年底238億元投資只剩下7.49億,已虧損231.25億。
中國鋁業母公司中國鋁業集團于2008年1月的最后一天,在倫敦股市收市后的5小時內,通過場外收購的方式,聯合美國鋁業出價140.5億美元,閃電般地收購了力拓英國上市公司約12%的股份,約占力拓整個集團總股份的9%。收購價為每股60英鎊,中國鋁業集團也由此成為力拓這一全球第三大礦產資源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這是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也是迄今為止全球交易金額最大的股票交易項目。然而力拓股價在受到并購和中鋁買入的刺激短暫沖高到70英鎊/股后,便隨著國際鋼鐵市場行情一路下行,近日已經跌至20英鎊/股左右。
中國企業其實很清楚金融危機提供了我們走出去的大好時機,海外擴張是他們期待中的跳板,希望借金融危機能使自身躍居到一定的高位。這種美好的愿望某種程度就像國人期盼中國導演能捧奧斯卡金獎、中國作家能榮獲諾貝爾獎一樣,無限向往又伴著無限惆悵。
可以說,中國企業并購前粗線條的調研、并購時過于沖動、并購后對于文化和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識薄弱海外失敗的重要原因。面對這一系列海外失手的事件,今天的企業該如何做呢?首先是要有風險意識,其次是一定要看準了再投,最后是收購之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評估和風險防范的手段。總體原則就是謹慎!
我們再來看:
悍馬這個聲名顯赫的越野車品牌,因為與騰中重工的收購案而更加備受關注。2009年6月23日,悍馬CEO吉姆•泰勒在紐約接受新浪采訪時表示,希望在交易完成后,騰中重工只做投資者,不要過多地參與悍馬的日常管理。
2009年6月18日,日本經濟新聞早報的一條消息,讓整個日本經濟界為之震驚:“中國第二大家電零售商蘇寧擬將LAOX收歸旗下”。報道說,蘇寧將出資15億日元(約1.1億元人民幣)收購LAOX的30%的股權,從而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控股LAOX。報道還明確指出,蘇寧和LAOX將于下周舉行記者會宣布這一消息。這一消息造成的結果,是LAOX股票如搭上宇宙飛船,直線升天。數小時后,不得不宣布漲停。最終當天漲幅超過83%,幾乎翻了一倍。
LAOX對于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表示出異常的謹慎。在6月18日東京股市開盤僅僅過去15分鐘,LAOX就發表緊急聲明,宣布與蘇寧的合作消息并非自己發表,還沒有一個準數。LAOX的聲明全文如下:“有關中國蘇寧電器公司與我社進行資本合作的消息,并非我社發表。到目前為止,這還不是決定了的事實。如果這件事最終決定的話,我們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告訴各位”。
細讀LAOX的這一份聲明,就可發現:第一,LAOX否認自己透露出與蘇寧合作的消息;第二,否認所謂的已經決定與蘇寧合作的消息;第三,暗示如果正如報道所言與蘇寧合作的話,將會向媒體通報。
對于LAOX來說,今年2月一度跌至10日元的股票,能夠在“蘇寧”的刺激下,猛漲到如今的94日元,應該是大喜特喜的事。但是,東京股市開盤僅僅15分鐘,LAOX就發表緊急聲明否認與蘇寧已經達成合作決定。這意味著LAOX并不看好這一消息。同時對有關方面向新聞界透露這一尚在接洽中的消息表示了強烈的不滿,LAOX在聲明中的一句話“并非我社發表”,顯示出不會承擔由此消息引起的一切后果責任的姿態。為什么LAOX要匆忙地這么做?
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在6月18日當天也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蘇寧的高管團隊過去一段時間的確到日本與LAOX有過接觸,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達成任何協議。”蘇寧電器6月18日午間休市發布的公告也證實雙方正在接觸。孫為民的這一個表示,與LAOX的聲明一樣,只是承認了雙方的接觸,但是均否認已經達成協議。但是,為什么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說的這么一板一眼,振振有詞?
在這眾多的不可解當中,人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蘇寧與LAOX洽談合作,并非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一家日本公司。這一家日本公司出面收購LAOX50%的股權,分給蘇寧30%,自己擁有20%。目前,這一家公司如深海中的沉船,根本沒有露出一絲的真面目。假如這一家公司是一個投資公司,那么很明顯它就充分利用了日本社會期待甚高的“中國元素”來吊日本投資者的胃口。事實上,“蘇寧”名字一出現在報紙上,LAOX如同廢紙的股票就成了“金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人民幣來了”的消息讓LAOX股票從33日元飆升到94日元。假如有人預先購進LAOX的“垃圾股”,那么,兩天時間就可掙個褲袋穿洞。我們不難理解,LAOX發表緊急聲明,其實就是在暗中提示投資者不要上當受騙,因為根本還沒有八字一瞥。
2008年12月,日本媒體突然發表中國綠城集團等11家房地產公司集體收購太平洋控股公司的消息,導致這一家瀕臨破產的日本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屢次出現漲停,最終這一烏有的“收購案”不了了之,有人卻因此發了大財。事后發現,暗中操縱這一消息和所謂收購計劃的,恰恰是日本一家剛成立不久的投資公司。
真的希望,“蘇寧”這次不會被日本投資公司忽悠。
作者:殷俊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