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理念:打造卓越部落
在一家稍具規模的公司里,會有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成員有著相對固定的搭檔、任務和話題。不要小看它們,它們可以決定公司的未來。為什么卓越的領袖在新的環境里失敗?為什么平庸的領袖有時表現得更加優秀?從《部落的力量》這本書中,你或許能找到答案。
沒完沒了的加班、冗長乏味的培訓、可望而不可即的績效獎勵、右耳進左耳出的訓斥辱罵……盡管許多管理層為了提高員工執行力絞盡腦汁,但很多時候效果并不明顯。當然也有許多絕對優秀的團隊,他們或者總是超額完成目標,或者不斷開發出各種新技術。甚至在不景氣的時候會主動降薪,以幫助企業化解危機。顯然,他們不是怕,而是服管理者。“服”的不僅是措施,更是推行措施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二者的不同——部落!團隊的構建是著眼于任務的,部落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它一定是以一個高層次的部落為基礎的。
部落是一個極為古老的概念,它的形成極為自然。一個部落群體通常由20-150人組成。相同的環境、相對固定的同事,加上某些固定的話題或者語言風格,部落就產生了。
公司存在的部落能促使各種各樣的工作的完成,然而部落并不是因為工作而形成的。人類的絕大部分努力,包括謀生,都是以部落為基石的。因此,它們的影響力大于團隊、公司,甚至那些明星首席執行官。在公司里,部落決定了新的領導會建功立業還是被放逐,它們決定了什么工作能夠完成,以及花費多少時間完成。
部落由人構成,根據人的不同,部落分為5個階段。顯然,任何一個部落,其所處的階段越高,越有利于任務的達成。
第一階段部落的人,其口頭禪是“生活糟透了”,他們就如《無間道》中的劉德華扮演的角色,幾乎生來就沒有選擇的機會;第二階段部落的人,其口頭禪是“我的生活糟透了”,這些人內心充滿了無力感,認為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但別人能。他們傾向于抱怨、推諉;第三階段部落的人,其口頭禪是“我很牛,但你不行”,他們憑借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上了非常不錯的生活,但他們很難改變社會;第四階段部落的人,其口頭禪是“我們很牛,但你們不”。他們不斷地尋求對手,然后打敗它,從這種不斷選擇中,展現自己改變社會的能力;第五階段部落的人,其口頭禪是“生活是美好的”,這些人充滿了自信和能力,始終都在探索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在沒有外部指導的情況下,人們跨越階段的過程是非常慢的。在人們參與第一份工作時,會常提及自己曾經的成就,這時候他們處于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上升通道中。任何停滯不前或者遭受丁點挫折,就會讓他們罵老板是個蠢蛋。假如沒能順利步入新階段,人就會退回到第二階段的無效率狀態。隨著經驗的積累,人總會取得一些成功,從而再度上升到第三階段早期或者中期。“我很牛”之類的語言,會再次掛在他的嘴邊。很多人終其生活在第三階段,有時候他們還會給第二階段的人提建議。
部落文化階段呈拱形分布,其峰值在第三階段。一旦其分布中心從第三階段開始向第四階段轉移時,部落本身和部落以外的人都會覺察到這種變化。公司的部落處在越高的位置,它們招聘到的員工也會表現得越好(同時它們也會提升現有員工的表現狀況),也會在服務市場這方面有巨大的突破。所有人都會從中獲益。
打造偉大的團隊通常需要一些“杠桿點”,讓所有人都有所飛躍,進入下一個階段。而不斷撬動部落讓其升級的人就是部落領袖。部落的不斷升級,其本質就是部落成員不斷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告訴第一階段的人,他有選擇的能力;告訴第二階段的人,他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告訴第三階段的人,他可以改變社會,部落提升不能越級)。當你把整個部落提升至及格的水平,很多事情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根本不用你整天累死累活、絞盡腦汁。員工會主動尋求更高效的方法,品牌會受到更多人的追捧,業績目標不再像絞刑的索套一樣,不斷在你的眼前來回地晃悠。這一切的根源,在于不斷升級的部落中的成員,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并積極主動地利用這種能力去完成必須要做的事情。到最后,他們很可能比你更早發現問題,并提前解決,以至于你會產生強烈的無用感。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努力成為部落領袖,他需要通過努力,不斷提升部落的等級。喬治·華盛頓就是一位廣為人知的部落領袖。他將13個分散的殖民地集合起來,其中有一個部落是不足百人的弗吉尼亞州的富裕階層,而另外一個則是大陸會議,由55名代表組成,第三個則是大陸軍的軍官階層。每一次,華盛頓都用一些東西來激勵他們,從而領導著團隊凝結成部落團結到一起,這些東西就是“自由的價值”——對國王重稅的厭惡,對打贏戰爭的渴望。他建立了每個部落的核心價值觀,即讓所有人都認為“我們是偉大的”。華盛頓的厲害之處在于,他塑造了部落,因此部落推動他成就了偉大。這完美地展現了部落領導力是如何運作的:部落領袖讓部落升級,部落成就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