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使命是什么?一般認為是創造價值。怎么創造價值呢?多數企業認為,創造產品是創造價值的最好形式。也有的認為,創造出好的企業家,是創造價值的更高形式。因為創造出有價值的人,比制造出物品,更富于價值。事實上,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現在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企業可以創造創客,也就是創造一群企業家。
張瑞敏在《中外管理》雜志上發表的“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文章中說:“我認為:每個企業CEO的成功,不在于企業為社會制造了多少產品,而是制造了多少‘CEO’,是否打造了一個讓每位員工實現自身價值、讓企業實現永續經營的平臺!”
海爾人區分卓越與引領的區別:“‘卓越’更側重于企業家個人的優秀;而‘引領’卻是帶領每一位創客都能成為卓越的創業家。”
我們把這概括為企業創造企業家的原則。這里的企業家特指員工、創客、小微主。
海爾模式把企業的使命歸結為創造創客,創造企業家。企業不僅可以創造價值,而且可以創造企業家。意思是,不僅可以把企業家變為創造、創新之人,而且可以把普通的員工,變成具有企業家本質的人。管理學不僅象小乘那樣,能渡少數精英,而且可以象大乘那樣,普渡眾生。這是有史以來,管理學對人性的最深入的洞察與發揮。
這一原則,體現在管理的始終。
在管理的領導環節,或者說動力環節,管理3.0認為,企業的使命是創造企業家,即把員工變為特定意義上的創造價值的人。這決定了管理3.0對個體行為基礎的理解,不同于管理1.0、2.0。張瑞敏在接受《中外管理》雜志采訪時說:“如果讓每個人直接面對市場,也就是每一個人都象老板一樣,都像經營者,自己來經營他自己,來發揮他最大的創造力。我們稱這個為SBU,即經營自己、經營市場。”此后,SBU又發展成創客、小微主。
海爾模式領導理論研究人的行為的出發點,不是利用員工,而是創造企業家。特指把員工創造為具有企業家(CEO)能力的創客(小微主),是要把員工的企業家潛力發揮出來。管理3.0的重點不是由領導來領導員工,而是由用戶來“領導”員工,而由企業領導為這種“領導”關系提供服務,這個過程是用戶領導員工與企業領導的人單關系合一過程。
在管理的組織環節,海爾平臺的第一種戰略功能,是服務于“企業的使命是創造企業家”這一目標。這一目標也可以表述為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創客。海爾以此為主題,第三次登上哈佛案例的舞臺。
海爾所有的實體平臺,都有一個戰略性的功能,這就是成為創新、創業平臺。企業內創業,過去在惠普等公司,是作為主營業務的后備,加以鼓勵的。而海爾是把創新、創業本身,當作了主營的增值業務。這首先是由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決定的。雙贏的神髓在于創新創造價值,落在人身上,自然就是創造一批創新、創造之人,與管理2.0不同,這些人是最底層的員工。這就把員工變成了真正的企業家,從而最大限度發揮了人的潛力。通用模式再發揮人的潛力,也只是發揮經理以上階層的人的潛力,而無法把員工身上潛在的企業家潛力調動出來。這個力度顯然大得超過了德魯克所提人人都是CEO的尺度,變成人人都是企業家了。從這個角度說,海爾讓平臺承擔創新、創業平臺功能,有其內在必然性。
在管理的計劃與控制環節,海爾的預酬與人單酬制度,都體現了創客價值。這種價值在員工身上體現了企業家的價值,員工的報酬,不再是雇傭制的工資,他如果按創客和小微主的行為模式去做,可以直接獲得企業家報酬。當然,與一般人說的老板,稍有區別,企業老板無論是否創造價值,都有產權保障的利潤作為報酬,而創客的企業家報酬,只是當期的企業家報酬,創客當的是臨時企業家,當然這已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因為管理1.0、2.0并不能給普通人以這種機會。如果創客持續通過業績表現出創新創造的能力與價值,他也可以連續得到企業老板一級的報酬,直至他直接轉變身份,變為小微主,正式成為創業企業家。
海爾的創業機制與創業平臺,最終實現了用企業來創造企業家這個終極的創新。說它是終極創新是因為,海爾變創新為創新孵化,使創新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組織行為。這就好比,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公司,但他本身并不做電子商務買賣生意,而是為做電子商務買賣生意的網商,搭建支撐服務平臺。這意味著,把創新升級為區分創新“輕工業”與創新“重工業”的高級業態,由“重工業”為“輕工業”提供生產資料,支持“輕工業”輕資產運作,從而在組織上實現了創新的“擴大再生產”。
海爾所有的實體平臺,都有一個戰略性的功能,這就是成為創新、創業平臺。企業內創業,過去在惠普等公司,是作為主營業務的后備,加以鼓勵的。而海爾是把創新、創業本身,當作了主營的增值業務。這首先是由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決定的。雙贏的神髓在于創新創造價值,落在人身上,自然就是創造一批創新、創造之人,與管理2.0不同,這些人是最底層的員工。這就把員工變成了真正的企業家,從而最大限度發揮了人的潛力。通用模式再發揮人的潛力,也只是發揮經理以上階層的人的潛力,而無法把員工身上潛在的企業家潛力調動出來。這個力度顯然大得超過了德魯克所提人人都是CEO的尺度,變成人人都是企業家了。從這個角度說,海爾讓平臺承擔創新、創業平臺功能,有其內在必然性。
海爾除了在整個管理體系設計中體現創造企業家這一使命,還身體力行,親自打造專門的創業平臺。2014年成立海創匯,依托海爾生態產業資源及開放的社會資源接口,孵化創客,實現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結合。海創匯為創客提供包括投資(創客金融)、供應鏈(創客渠道)、工廠(創客工廠)、技術(創客服務)和學院(創客學院)在內的一站式孵化服務。
海爾專門的開放創新平臺于2013年正式上線,2014年又進行了改版升級,新增了海爾生活創意社區。
海爾的海創匯用一種無邊界、無障礙的方式,吸引全球創客來平臺創業,將成熟的創業孵化模式運用于外部創客,成功使全球創客創業加速發展。在全球化布局下,海創匯如今已整合全社會4000多家創新創業資源,1333家合作風險投資機構,120億創投基金,與開放的創業服務組織合作共建了108家孵化器空間。同時,其線上平臺項目達2400多個,實體孵化器項目256個,總估值200億。
作者:姜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