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才能提高創新的成功率,以避免出現90%的O2O都死掉的結果?互聯網創新步履蹣跚,原因之一,在于“對立”思維,即把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看作一個零和游戲,一方的崛起似乎必須以另一方的俯首稱臣為代價。
其實,非此即彼的思維于事無補。把一方看作箭靶,橫掃對方練拳,似乎很過癮,但確實傷害不小,也不利于打造一個好的商業生態。幸好,最近劉強東等互聯網領袖已經開始反思這種敵對思維,而阿里選擇入股銀泰百貨,也體現了兩種經濟模式的融合。
年初,政府就在研究怎樣讓中國產品更好地與互聯網結合。答案便是,以“互聯網+”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其他產業的滲透、融合,改變整個經濟的生產模式、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提高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
所以,創業成功的關鍵在于以“融合”促進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價值創造。互聯網創新容易流于表面,比如有銀行為說明自己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進展,強調自己90%的業務都是網上交易,這顯然沒有抓住事物本質。
表面化使得互聯網創新同質化嚴重。一夜之間小區內全是洗車的電動三輪,不久之后忽然又消失殆盡,足見淺層模仿興亡交替之速。重要的是,互聯網創新不僅僅是互聯網。如果忽視了產品和服務為本,沒有用戶價值的創造和傳遞,再完美的創業模式也毫無價值。
“融合”可以是技術的融合,例如實現跨界創新的大健康產業;又可以是產業跨界融合,比如樂視從娛樂業橫空殺入制造業;也可以是社會化商業,如“眾包”和共享經濟。
互聯網帶來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帶給傳統產業新的發展機遇,開拓產業發展空間。不存在“+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對立,實現互聯網和實體業態的某種有效結合,成功也就不遠了。
雙創的大潮下,新的模式和業態的確提升了普通人的福利水平。比如打車軟件,充分運用經濟學中所謂的“信息價值”,使乘客和司機都不用在信息黑暗中摸索著尋找對方。然而,掌聲和鮮花很多,盈利暫時不可預期,這當然是互聯網企業一貫的玩法。
但對于政府而言,互聯網經濟熱火朝天,GDP增速卻依然在下滑,稅收也沒有明顯增加。對于平臺而言,淘 寶稍有盈利,而“雙十一”實現了912億元銷售業績的天貓,卻還在賠錢。天貓平臺上的供貨商在繳納了高達20%以上的渠道費用,簽訂了排他性協議后,銷售額很高,利潤卻難以見到。
總之,互聯網創新模式汗牛充棟,盈利卻乏善可陳。在沖擊了實體經濟之后,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賠本賺吆喝。于是,人們不禁要問,錢都去哪兒了?長期來看,商業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利潤的實現上面,沒有整體性的盈利,互聯網創新難言成功。
互聯網平臺“贏者通吃”的屬性吸引了大批的創新參與者,每年幾萬個App應用被開發出來,人們能記住的很少,去年一年也只有喜馬拉雅FM、名片全能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創新成功不易,失敗起來卻很快,因為互聯網創新本身就有“快速迭代”的屬性。
然而,就在百度、阿里巴巴都羨慕微信已經掌握了移動互聯的船票時,馬化騰卻天天在擔心,下一個替代微信的應用會是什么?創業的壓力來自于看不清未來,可能一覺醒來,已經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了。
萬眾創新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方法。目前,孵化器等流行的做法,背后往往是各級政府的推動。偏重硬件和環境,對創新的方法論研究不夠,對于創業創新者的培訓,則幾乎為零。
其背后的理念是:創業和創新并非書本知識,很難在學校里教,只能靠在實踐中摸爬滾打。但如果真的只是這樣,馬云就沒有必要專門去開設湖畔大學,去教授創業者如何從前人的失敗中獲得教訓了。可見,創業創新之妙,雖然存乎一心,但依然有規律可循,有系統待打造。
來源:長江商學院 作者:滕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