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石屹,現任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
這是一個關注創業的時代,無論是眾籌、天使投資還是其他的形式,創業的人越來越多。這可能也和年青一代的思想有關。他們更加具有創新精神,更加有自主性,不愿意受束縛,所以他們想出一個一個的點子,希望自己創業。可是時代不同了,我們創業的初衷和現在年輕人創業的想法未必完全一致。所以在此我也只是分享一下我對創業的一些想法,說說我們究竟創什么。
大環境下的創業趨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現在處在一個怎樣的商業環境中,才能知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這十年、二十年的變化甚至超過了過往上百年的歷史。從表面上看這巨大變化的表現,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和人、人和物之間的關系。但從深層次來看,這種變化是顛覆了現有的發展規律的,是根本上的變化。打個比方,這就如同英文中的基礎是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由這些字母組成了單詞,又由這些單詞組成了浩如煙海的句子、文章等。現在這個基礎改變了,變成十六個字母。我們以往學習到的單詞、語法、文章,都被顛覆了,要重新洗牌。
在這樣的變化下,創業環境也在變化。今天的創業環境,和 90 年代初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了。當時我們辦營業執照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把我們六個人所有的精力和錢都耗盡了,才拿下來一張萬通最早的營業執照,多困難!今天我們再注冊公司,舉個例子,我們在上海做一個 3Q 眾創空間,上海市的區政府派工商局租了一張桌子坐在里面,基本上可以達到——你想創業嗎?送你一個執照吧。
今天的環境,給了創業者更多的公平性。1992 年創業時,森嚴的等級維持著不平等的社會體系,所謂的“關系” 就成為了最寶貴的資源。在今天的互聯網創業,人人平等建立起來了一種新的平衡。平凡人也好,富二代也好,只要你做得好就能夠成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環境中,我們這個經濟形態就變成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能是淘寶,可能是微信,也可能是百度。圍繞著這個平臺,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小老板。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業者,來把新的經濟形態,通過創業、創新建設起來。
當代背景下的創業條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順應時代變化的反映。而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他首先必須是一個創新者。單純的復制和模仿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個時代的創業和我們當年萬通時代的創業已經完全不同了。我認為這個時代的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從創業的初衷上來看,一定要有分享和服務的意識。要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業直接或間接地為他人、為社會提供服務,而不要局限在個體或為少數人服務上。
我們公司的工程總監曾經因為與部門經理鬧矛盾,最后要離開了。他跟我說,我現在覺得窩火。我問為什么,他說你要是把我炒魷魚了,我心甘情愿;我現在窩火的是我是甲方,讓乙方告狀,乙方給我氣受,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這種道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就問他甲方乙方有什么差別。他說,甲方就是掏錢的人,人家就得聽我們的。甲方乙方在《合同法》上是平等的,但商場上,乙方求著甲方,甲方是業主,乙方是施工方,是供應材料的。
由此看來,在中國人觀念中,服務意識上是不平等的:我給你掏錢,你就得求著我。這也就構成了中國的獨特文化景觀——相互服務,還沒有被一些人意識到這是新型社會關系的核心。
作為一個商業公司,過去更多的是強調為客戶提供服務。但社會發展到今天,僅為客戶提供服務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不能夠只為付錢的人提供服務,而在花我們錢的人面前做大爺,做“甲方”;不能只是級別低的員工為級別高的員工服務,級別高的員工做大爺,發號施令。這都是違背服務的基本精神的。我們的員工、我們的公司不僅要為客戶提供服務,還要為我們的材料供應商、施工單位、設備供應商、設計單位等提供優質的服務,為此,我們專門研究設計了兩套意見征求表格:一套是征求我們客戶的意見,比如購買了我們的房子有什么樣的要求,我們的客戶服務部門、租務部門、市場部門可以隨時給他們提供服務;另一套是我們作為甲方為我們的“乙方”設計的意見表格,讓“乙方”也可以給我們提出意見。兩方面的意見對我們同樣重要,我們希望通過與我們周圍客戶和所有廠家的反饋,不斷提高公司每一個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這樣才能讓公司整體的素質提高。
第二,從方法上要深刻理解和運用互聯網,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舊秩序中的創業,更多是資本密集的、傻大黑粗的。新秩序的創業,會更輕盈,用最小的力量來撬動最大的資源。
有人發現,飛機臨起飛前還有空的座位,電影開演時票還沒有賣出去,卻在最后的一分鐘用網絡全解決了…… 一個新經濟的時代到來了,“網絡”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們的吃穿住行,肯定也會改變我們城市的發展和我們身邊的建筑。其實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以“網絡”的形式存在著,只是由于信息的不暢通,出現了不平衡和差異。為了能在信息不暢通的情況下運作,只能把社會分成許多等級,形成了金字塔結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個更平等的網絡社會顯示出了它的原形。網絡技術的出現消滅了傳統經濟中多余的中間環節,優化了各種資源,減少了在傳統經濟中人們習以為常的浪費。
第三,從模式上,創業和創新就是要做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舊的秩序就像一件破舊的衣服,一幢破舊的大樓,如果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去修修補補做無用之功,那是沒有前途和未來的。我想象的企業創新,首先要將視野投放到人類廣闊的生活需求中去,還要以人類的精神進步為前提。創新最可怕的敵人是不能從根本上以精神的進步為前提,因為只有精神進步才能發現和創造美好,沒有精神進步,創新就變成一句空話,所謂的創新產品也就是一些外表新奇卻沒有實際意義的花架子,這句空話,再被某些急功近利的人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那大家就會走到創新的反面。
第四,創業者面對復雜的局面和快速的變化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同時還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在舊秩序中,創業時“關系”是舉足輕重的,因為是可以繼承的社會資源。但是對于今天的創業者而言,“關系” 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此時,才能和智慧成為了最寶貴的財富。
道路正確是創業成功的前提
網絡時代是沒有權威和潮流的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再有統一的模式,不再有明顯的界限,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追求絕對的自由和隨心所欲的選擇,創造力至上,沒有程式化的個性化是最富有魅力的。新經濟中創新成為必不可少的精神。傳統經濟中許多重復性工作很快就被電腦所替代,如在傳統經濟中最有創造性的工作設計,在新經濟中基本上被電腦設計(CAD)所代替。所以,在新經濟中任何一個人和組織如果被傳統經濟的條條框框所限,沒有創新意識,很快就會被淘汰。在這樣的條件下,創業的方向很重要。
每一個創業者都需要自己考慮自己創業的方向,要將自己的夢想和現實結合才更有意義。方向就是不斷為社會去創造新的價值。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就是它的產品。
我們做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的反映。我常常跟大家說,你的客戶跟你的關系就像鎖跟鑰匙的關系,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跟我們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比較相同的人,一看我們的產品就會受到吸引,就會成為我們的顧客。所以我對我們銷售員的要求是只需把產品介紹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多用力。人的審美和需求各有不同,你的產品中的戶型布局、材料特征、裝修效果,實際上都包含著密碼。如果客人身上的密碼跟你的密碼對應了,鎖就開了,他就是我們的客戶。他要不是你的客戶,沒有你的密碼,任由銷售員怎么跟他說,他也不會接受,就算買下了,入住以后也會跟你鬧別扭。
我們的現代城是北京第一個做居室里有落地玻璃的樓盤,因為我們覺得人應該跟大自然更好地接觸,看到更多的陽光,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我們的想法是一堵墻就應該是一面窗,應該讓住戶由此和自然聯通。這一點現在的玻璃質量完全可以實現,安全和保溫都沒有問題。結果做完之后,很多人喜歡得不得了,但客戶中有一個老太太見到我就跟我說:我買了你的房子,但你得退錢,因為我有恐高癥,離落地玻璃一米的距離不是屬于我的,我不敢去那個范圍。這就是密碼不對,如果密碼沒對應上,他就會從你的窗簾、色彩等等各方面挑你的毛病;如果你密碼正確,那就勝過千言萬語。現代城被一些人認為是提供給具有現代意識的人的理想的居住社區,卻不能滿足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價值觀。
我認為判斷創業道路是否正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能否為這個社會帶來美。因為人心和市場都會被美的光芒所吸引。放眼望去,那些成功的企業創造的產品無一不是為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實際上 SOHO 中國公司有兩個,一個是“過去的 SOHO 中國”,它的發展戰略、市場定位、市場的表現過去已有體現。但“新的 SOHO 中國”是在過去 SOHO 中國發展的基礎上,理解這個迅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后,提出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對象。而 SOHO 中國保持高利潤率的訣竅就是創新。正是這些創新的建筑為 SOHO 中國創造了價值。
從更遙遠來看的話,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我們做的每一個產品、每一個服務,能不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能不能讓我們的成本更低,能不能讓我們的效率提高起來,我覺得這個是特別重要的。
思考比夢想和錢更重要
在我的商業經驗中,商人分為兩類。
第一類商人就是生意人。他們的嗅覺非常敏感,市場上什么地方有錢,什么地方可以賺到錢,他們就順著什么地方走。我覺得中國人,絕大多數的小商小販都具備這樣一個能力。這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一個的小商小販組織起來,就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機制,讓整個的資源、物流都能夠合理地利用起來。
第二類商人是在能夠聞到金錢氣息的基礎上,還有一個比較高的理想,就是我要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價值對商人和企業家來說其實是很虛的。其實你創造的就是提供好的服務和好的產品。他們把做出精益求精的產品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追求。他們對于產品的關注超過了利潤。比如喬布斯,通過《史蒂夫·喬布斯傳》我們會知道,他什么時候想過要賺大錢啊?沒有,所有的關注點都是產品,臨終前還在琢磨著這個產品怎么做。所以“蘋果”的產品就是給客戶帶來美的體驗和享受。
第二類商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總是要尋找到市場運作背后的邏輯。如果尋找不到市場運作背后的邏輯,他們會慌亂。比如我做事情,我一定要梳理清楚其背后的邏輯。
我認為,在過去的十年時間,所有的互聯網企業、IT 企業能夠賺到錢,它們的背后都遵循一個定律——摩爾定律。就是從 1977 年開始,到現在為止,每隔 18 個月時間,集成電路芯片的集成度翻一番。這意味著成本差不多降低
50%。摩爾定律是指成本不斷降低。
再看我們房地產的發展,在過去的 15 年時間,賺到錢的人都是囤積土地,囤積完土地后房價地價持續上漲。所以很多房地產企業做的產品十分糟糕。他們就是拼命地負債,大多數房地產公司的負債率超過 100%。我們的凈負債率現在是 15%。他們從銀行能貸多少款就貸多少,或者各種渠道借錢。借完錢之后他們把地購買下來。今年還是地王,等到明年可能已經翻一番了,等到后年的話又翻一番,所以房地產的發展,背后遵循的規律就是自從金本位制廢除,就開始通貨膨脹,表現在房地產上就是房價和地價不斷上漲。
我們會看到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和房地產企業的成功背后作用的規律是完全兩個相反的規律。所以在當下劇烈變化的時代,創業者自己冷靜的思考非常重要,比夢想重要,比金錢更重要。
企業生產理想
社會是各種各樣需求的人的組合,人們千差萬別,通過各種渠道尋求滿足。我們只能找到其中一部分,挖掘他們對生活的理想,提供具體的符合理想的產品。所以我們做產品,要有創新,非常深刻地把握人們的內心需要。
就拿我們公司來說吧,我們生產房子,同時也生產理想與顧客分享。我們希望簡單自然的生活空間,因此我們的社區建筑風格崇尚簡單、自然。顧客入住也是因為他們喜歡這種風格。我們和客戶,其實就是物以類聚,共同欣賞某種文化、某種品位、某個理想。在現代城,我們就集合了一群喜歡和欣賞簡約主義的朋友。這時候,企業就成為某種具有領先性的文化的帶頭人了。
在產品設計上我相信,企業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你有資金、有研發能力,必須走在前面。很多時候需求并非是來自市場的,廠家被動適應它;正好是反過來的,應該是由商家主動地引領它。我舉一個例子,設想 40 年前手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去問大家,你有沒有這個需求?大家會說沒有這個需求,因為家里有電話就可以了。手機這個市場有沒有,我需不需要買個手機?這個就需要引領,當商家把這個產品創造出來,人們就不斷挖掘它,需求就越來越多。也就是說,企業更應該主動引領、創造需求,甚至企業本身就是時尚的、先鋒的。
最優秀的企業就是市場先鋒,他們生產出符合理想的商品,他們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創新。
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萬眾創業的時代,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今天處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今天處在謊言漫天的時代,也是充滿著真摯情感的時代。我們談創業,也談創新;我們談機會,也談智慧。在如此的劇變中,一家具體的公司顯得微不足道,猶如大海上的一葉小舟,要順勢而為,但也不能偏離方向。
最后我想說,在創業的過程中,作為一個企業家,觀察問題的角度不能太窄,不能局限于一個企業,聚焦的時候還要有歷史的角度,要有社會的角度,要有更大的視野,這樣解不開的難題可能就被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