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東
溪流匯成小河,小河匯成大江,大江匯入大海,這是支流匯入主流的自然規律。我們如果把賺錢比喻成引流的話,那企業經營就是在開渠,開的渠越多,引流的水則越多,企業收益自然就增多,這就是小河理論。
由于互聯網的載體容量異常大,而且連通性非常強,所以互聯網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量變經濟,是化學經濟。在一個行業,互聯網往往可以通過資源的無限積累和信息的無限連接,形成獨大通吃效應,并能通過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不得不承認,互聯網經濟,是大數據經濟,更是大體量經濟,是霸王經濟。
智者說,有舍才有得,在互聯網的大體量經濟環境中,這種道理尤其深刻。因為互聯網經濟為了追逐資本市場,通常是先付出,后收益,甚至是付出之后不求收益。賠錢賺吆喝、送了面包還加杯牛奶的競爭現象就比較普遍。企業很大程度上是又要花錢,還要耗時間,這樣才有可能求得立足之地。高壓下,互聯網經濟的競爭,最終就是比耐力,誰能持續運行下去,誰才有可能贏得最后的主動權。
小錢看不起,大錢賺不到,這是傳統經濟處于互聯網經濟下的尷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的核心思考“如何干才能活下去?”,這是真正命中了互聯網經濟的要害:先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要先活下去,除了拼命吸資,神仙來了也只有一個答案“開源節流”。
開源最主要是增加收入,在前有猛虎、中有勁敵、后有追兵的夾縫生存空間里,開源更主要是找“水源”,在反腐的擂鼓中,高大上的項目都容易被架空。找“水源”最關鍵就是要 “降高”,要適度設低業務門檻,爭取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這樣“地勢低洼”,流進來的水自然就多。其次,就是要多開“水源”,要積極外援合作,通過利益分配機制,吸引更多人成為自己的業務伙伴,同時也可以積極成為其他關聯產品和服務的業務伙伴,這樣的好處是,更多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經紀人,自己也可以是更多人的經紀人,這樣就拓寬了銷售渠道,盡管分配的利潤薄了,但水源多了,蓄水就多了。
花錢始終是一個負擔,要想賺錢,首先要學會控制成本。節流,就是要合理控制開支,在人力、物力等成本不斷攀升的環境下,不要輕易鋪大攤子,要善于利用時間的積累去換發展,要善于用合作去換資源,盡可能多引水,盡可能少放水,這樣才有更多的“水”滋養企業。
從期望賺快錢,變成賺慢錢,先培育再收益。從期望自己賺錢,變成大家合力賺錢,先互利再私利。從期望賺大錢,變成多賺小錢,先蓄勢再發力。這就是小河理論的真正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