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劉雅依
6月23日江蘇省鹽城市遭遇EF4級龍卷風后,心融集團旗下德瑞姆心理學院專家團隊立即趕赴災區,為鹽城市阜寧縣的心理救援工作提供支持與幫助,在對阜寧當地自發組織的心里救援隊進行交流及培訓后,德瑞姆的專家老師也總結出了一套重大災害事件后受災群眾的心理救援方法。
圖:深夜德瑞姆專家們仍在工作中
心理救援與專業的心理咨詢不同,它是在重大災難出現后,幫助受災群眾從災難事件中恢復過來,重新適應新的生活,是一種支持性的幫助。需要參加心理援助的咨詢師能了解當地的情況,最好自身受過系統培訓的人才能更好的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Part1 一般來說,災后的短時間內幸存者會表現出幾方面的創傷反應:
1、生理層面:常會失眠、夜驚、疲勞、口感、消化功能紊亂,窒息感等癥狀
2、心理層面:神情恍惚,精神持續緊張處于戒備狀態,陷入沉默或變得沖動,或因家人罹難而自我責備、一蹶不振甚至想到自殺等
3、情緒層面:恐懼、無助、悲傷、內疚、憤怒、強迫性重復創傷回憶、思念至親、容易受驚
圖:德瑞姆專家團正在搭建駐地帳篷
Part2 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災害發生后,沒有經驗的志愿者往往會“好心辦壞事”對災民造成二次創傷,以下例子是你在沒了解清楚災民狀況時
千萬不能做的回應:
我了解你現在的感受
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
你很幸運,你還有孩子、家人等等
他(災民所關心的人)在離開時并沒有太多痛苦
他現在到了一個更好的地方
你會走出來的
否極泰來,會有好事發生的
你不該有這種感覺
你的生活還要繼續下去,你要堅強
這些話,會拉開救助者與災民的距離,甚至不被接受。
在努力理解和感受災民的基礎上,你可以作以下回應:
對于你所經歷的痛苦和危險,我感到很難過
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你現在已經安全了(在這個人確實是安全狀態下)
你的反映是正常的,我們遇到不尋常事件時都會出現
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心情都一樣很復雜
你現在不需要去克制自己的情緒,可以盡情表達出來
Part3 來了解為什么這些做法是正確的?
受災害波及的災民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一、應激階段
這一階段發生在災后很短的一段時間,一般在幾天至一周左右。
此時災民首要面臨的是各種財物損失和身體創傷的影響,身心正處在抵抗突發事件的狀態中。所以有些災民雖然在災害中失去親人,但此時表現得充滿正能量,全身心投入災后的救助。
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心里救援能夠給予的心理關懷十分有限。這時我們首先能做的是有序且冷靜地將災民轉移到安全地帶或親屬家中,逐步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安全感,解決當前需要的吃穿住。
二、災后階段
一般在受災之后幾周至幾個月。
經過高度緊張的應激之后,這一階段是心理救援的重要時期,應該格外重視這個階段心理救援的方式。在與災民交談時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小心措辭:不要提供不實信息或妄作承諾,不要否定對方的憂慮;
●無言的陪伴:僅僅陪伴在身邊就是一種力量,如果實在不知道說什么比較恰當,就什么都不要說;
●一杯溫水:熱水的溫度能表達最直接的關懷;
●一張紙巾:在哭泣的時候送上紙巾,讓他盡情哭泣;
●身體接觸:如果得到了足夠的信任,可以給予一些身體上的觸碰,如擁抱等。
當災民逐漸恢復了安全感并對救援者建立起了信任,愿意開口訴說災難的痛苦時,此時救援者就認真傾聽。即使只是默默傾聽,也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所以救援的傾聽者應當注意:
●要真誠、敏感地捕捉災民想要表達的情緒,如和孩子交談時確保視線持平;
●及時予以情感反饋,如說一些肯定的語氣詞,或點頭等;
●不要強迫災民表達,也無需說得太多;
●不要與人分享災民的經歷,也不要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指責批評;
●耐心地詢問災民的需求,幫助他們和親人朋友取得聯系;
●鼓勵災民建立起規律的生活,適當參與社會活動等。
發揮社會支持的力量,社會支持的力量對個人而言無窮大。心理救援的意義在于傳達情感的溫度,并為災民搭建起社會聯系,讓他們確信處境已經安全,并在被關愛包圍的環境下重建起對生活的信念。
三、恢復和重建階段
也會有一些災民一直無法從災難中走出來,出現延遲的創傷反應,一般災難的影響會在他們身上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這一類的災民表現常為:
●刻意回避與當時有關的事物;
●表現出情感上的麻木;
●在睡夢中反復回到當時的情景等。
這些表現會影響到他們的認知功能、人際關系,使他們更加無法回到正常生活中。但在心理救援初期往往會受限于與災民的交流、觀察時間而影響心里救援人員的救助效果。
圖:部分災民依舊留守在受損的家園
心理重建的任務是往往是長期的,需要周圍朋友家屬和社會各界持久的關懷,因此在從事災后心里救援工作時,我們建議:
Part4 建議聯合災區當地心理救援隊,如為個人可加入當地組織
第一,當地人員有利于對災民進行長期的關懷和支持。災后心理重建是一項長遠的任務,甚至遠超房屋的重建,與災民長期穩定的聯系對災民的心理重建非常有益;
第二,語言便利。部分受災地區方言運用廣泛,普通話普及較少,外地救援人員難以與災民交流,當地人員更能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以阜寧為例,當地人操蘇北口音,許多都不會普通話)
第三,當地人員更易和災民建立起信任的關系。同外來的救援人員相比,當地人員更容易帶給災民安全感。因此當地的救援人員可作為外來支援和災民的紐帶,更好推進救援進展;
第四,便于災民心理情況跟蹤。當地救助人員距離災民較近,能夠及時收集、分析災民的恢復狀態,若出現精神上的危機,能夠及時出面干預。
Part5 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協助
心理救援并非專業咨詢,受限于救援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如遇到以下情況,請及時勸導災民接受更專業的心理治療:同時,心理咨詢師需要及時將所了解的情況向當地政府機構匯報并跟蹤。
●精神恍惚,甚至威脅到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高度緊張,茶飯不思,體力耗竭;
●閃回情況嚴重,甚至無法出門,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深陷于自責,反復提及自殺的念頭等。
Part6 心里救援人員的自我保護
在突發災害事件的現場,救援人員往往會親眼目睹死亡、毀滅……這一系列場景會對參與心理援助的咨詢師心靈上產生很大的沖擊,心理咨詢師也會因此受到波及,對自身來說也是會有很大影響的,因此心理援助不光指向的是受災的災民還應包括參與其中的心理咨詢師和參與救援的志愿者以及部隊官兵。
督導小組:參與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詢師也需要組成一個督導小組,及時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力量,尤其當自己感到情緒非常低落還有睡眠出現問題時,需要暫時停止參與心理援助工作,等恢復之后再參與,并及時尋找督導的幫助和團隊力量的支持。
定期總結:每天在工作結束之后,團隊需要組織一起談論各自的工作進展和自身的感受,及時覺察自己情緒反應;及時放下和舒緩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參與心理援助。如若不然,不但幫不到需要幫助的人,反而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要避免替代性創傷的發生。
在任何時候都需要記住,我們也是普通人,在災難面前我們也會害怕和恐懼,面對困境同樣也會無奈和不知所措,災難心理援助只是暫時的工作,還是會回到現實生活中,所以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中脫離出來,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來。
(部分資料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心里救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