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地點】2019年11月23-24日深圳 2019年12月07-08日上海
【適合對象】
1、尋求業務轉型,渴望收獲洞見與啟發的各類金融從業者。
2、希望系統梳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知識體系的各類金融從業者。
3、希望“轉行”到資產管理行業工作的各行業人士。
4、希望了解金融機構最新動態,建立業務合作的各類企業。
【課程費用】5000元/人(尊享兩個全天課程+課件+兩天午餐。在線報名預付100元,確認參加可抵扣200元學費,不參加聯系客服退款。)
【課程說明】
年年難過,年年過,明年到底怎么過?
資管八雄最新業務動向,十類資管業務底層邏輯。
年度觀察與預測,盡在中國資產管理全體系!
全體系,高效率:2天時間,機構和業務兩大模塊,一站式了解銀、證、保、信、基、期、私、類金融八大類資產管理機構的最新動態;一站式了解地產、城投、消金等非標投融資業務,資產證券化非標轉標,債券、股票、股權等投資業務的業務邏輯、業務動向。
接地氣,有洞見:智信研究院170場線下閉門交流活動萃取精華,行業領袖、部門中層、一線骨干,行業前瞻與業務經驗匯聚于此,鑄就“一針見血,凈說大實話”的接地氣內容。
聚同業,談合作:破冰游戲,自我介紹,你有資源,我有牌照,你有資金,我有資產,共商合作大計。一次培訓,一幫朋友,N個業務機會。
中國資產管理全體系(第六季)
第一講: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全體系
一、銀行與銀行理財
(一)銀行理財業務的前世今生:“資金池-資產池”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二)資管新規哪些條款堅持,哪些“放水”了?
(三)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備進展如何?產品體系如何構建?
(四)銀行理財子公司真是萬能神器嗎?優勢和劣勢各有哪些?
(五)銀信合作前景如何?信托公司如何與銀行展開全面合作?
(六)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私募基金如何獲得銀行的委外資金?
二、信托公司
(一)信托公司的前世今生:躍居第二大金融行業有何秘密武器?
(二)68家信托公司緣何每一家都不一樣?不同信托公司有何特點?
(三)信托公司業務全景圖:業務都有哪些?哪些業務是未來方向?
(四)信托公司戰略:如何從“打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
(五)信托公司年年難過年年過,明年(2020年)到底該怎么過?
(六)后資管新規時代,信托公司有哪些功能?如何利用好信托這張“萬能”牌照?
三、類金融與新金融
(一)類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何區別?民間資本為何熱衷于類金額牌照?
(二)類金融機構劃歸地方監管后的最新監管動向?如何獲取類金額牌照?
(三)獨立財富管理機構(第三方理財)發展現狀與行業生態?新規之后,基金銷售公司牌照價值如何評估?
(四)不良資產處置的生態圈有哪些玩家?地方AMC在干什么,如何與之合作?
(五)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私募基金、典當、小貸、擔保、金交所,牌照如何組合使用?
(六)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主要互聯網企業擁有的金融牌照和開展金融業務的現狀?
四、保險與保險資管
(一)保險業務有哪些?保險機構都有哪些類型?主要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各自有什么特點?
(二)保險公司是如何盈利的?保險業務是如何從單純的風險補償發展到保障和投資雙輪驅動的?分紅險、投連險、萬能險是怎么來的,三者有何異同?
(三)保險資金是如何運用的?負債、投資、委外業務鏈條上的各個部門是如何配合的?
(四)都說保險資金久期長、成本低,保險資金為什么投不出來?如何理解保險資金運用的限制和偏好?
(五)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和其它資管機構相比,定位有何差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產品化”和“投行化”是指什么?
(六)保險資金的委外業務現狀如何?險資另類投資中的非標投資有哪些合作模式、偏好哪些資產?如何獲得保險資金的“青睞”?
五、基金公司與基金子公司
(一) 基金業走過的21年:中小基金公司再次步入艱難時刻,如何破局?
(二)基金的產品線:貨幣、債基發行受限,股基、養老FOF艱難成長,基金產品有何優勢?
(三)基金的業務:如何用好公募避稅?專戶、子公司通道該如何轉型?如何處理原罪?
(四)基金的投資研究:應對違約潮,都用什么道兒?
(五)基金公司的組織架構:大一統和事業部,哪個更有效率?
(六)基金公司的人才管理:投研、市場、風控,哪個是公司命門?
(七)與基金公司合作:基金如何開拓投顧業務?委托基金公司投資要避開的八大陷阱?
六、證券與證券資管
(一)券業32年:證券公司的經營范圍如何做“加減法”?
(二)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券業TOP20的成長之路?哪些家是彎道超車?
(三)券業經營戰略變化:如何降低“看天吃飯”的收入波動?中小券商如何做減法,在細分領域獲得突破?
(四)券商協同:“研究所”、“自營”弱的,“資管”與“財富”沒法強?
(五)券業合作:如何從交易托管、研究支持、募資能力、產品互補與證券公司全方面合作?
七、私募基金
(一)私募基金是如何逐步“陽光化”的?在金融強監管背景下,基金業協會的備案政策有哪些變化?
(二)四類資管牌照的現狀怎樣?第四類“資產配置私募” 牌照有何制度優勢?
(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哪些江湖派別和投資風格?主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流程和投資邏輯是怎樣的?
(四) “狼來了?”如何看待橋水、元盛等外資私募的進入?
(五)“打分卡有效性?”代銷私募基金應關注哪些核心要素?
(六)只賺代銷的錢未免太虧:如何一邊做代銷一邊做FOF?
八、期貨與期貨資管子公司
(一)悶聲發大財:期貨行業的主要利潤和特色業務有哪些?
(二)期貨行業生態:你必須了解的“浙江圈”、“永安系”?
(三)FICC: 如何理解“風險管理”是期貨公司的一類重要業務?
(四)合作:交易、代銷、債券借貸、核心企業客戶資源、供應鏈研究資源……如何與期貨公司如何全方位合作?
第二講:中國資產管理業務全體系
一、現金管理與債券投資
(一)基金專戶、券商資管、公募基金、資金信托、銀行理財開展現金管理業務的政策環境分析?如何抓住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前的“窗口期”?
(二)債券市場概況:監管格局、品種分類、規模變化與參與者情況?
(三)債券市場行情:牛平、牛陡、熊平、熊陡各階段行情?階段性流動性緊張的成因?
(四)如何搭建債券投研體系?部門和團隊如何搭建?如何利用賣方研究成果?如何培養宏觀研究能力?如何順周期推出債券投資策略?
(五)債券投資策略:持有到期型策略、現金管理型策略、一般主動管理型策略、保本型策略、“債券+”策略、被動型指數策略,分別怎么玩?
(六)債券“踩雷”之后該如何應對?如何綜合運用協商和司法手段追償?
二、地產金融
(一)房地產開發流程全過程是怎樣的,各環節金融機構如何提供服務?
(二)資管機構做房地產業務的邏輯:看資產還是看信用?做大還是做小?做股還是做債?做標還是非標?
(三)地產前融的主要模式有哪些?“23號文”之后,如何開展地產前融業務?
(四)地產真股權投資如何開展?如何選擇合作伙伴與項目?募投管退有哪些要點?
(五)城市更新(存量物業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投融資邏輯與操作要點?
(六)主題地產(長租公寓、物流地產、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的投資邏輯?
三、政信與城投
(一)地方政府投融資模式和地方政府債務管控,是如何演變的?從政信到城投,金融機構風控邏輯有怎樣的變化?
(二)城投信仰再論證?為何說城投業務是無奈之下的現實選擇?如何把握城投業務階段性的機會?
(三)城投業務的風控策略有哪些?如何優選區域和層級,如何優選主體,如何做屬地化發行和特定關系人認購?
(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認定口徑是怎樣的?在化解隱性債務過程中,金融機構如何參與,有哪些機會?
(五)PPP市場參與各方的心態是怎樣的?PPP為何落地難?
四、普惠金融與消費金融
(一)資管機構介入普惠金融業務(零售信貸業務)的邏輯與動因?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房抵貸業務開展的現狀?
(二)資管機構參與消費金融業務的路徑?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式是怎樣的?各方機構扮演何種角色?
(三)消費金融的風控應該怎么做?投向消費金融類資產的資管產品,交易結構如何設計?
(四)供應鏈金融的實質和風控邏輯是怎樣的?有哪些機構在參與?產品模式有哪些?
(五)房抵貸業務興起的背景?風控邏輯和風控策略是怎樣的?
五、資產證券化
(一) 制度:資產證券化的制度架構?與股票、債券的本質區別?
(二) 市場:資產證券化有哪三個交易市場?各類市場的交易機制不同?
(三) 發行:ABS、ABN、CLO發行全流程?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設計?
(四) 參與者:原始權益人、服務機構、投資人各自扮演何種角色?
(五) 投資:誰更可能是證券化買家?為什么傳統債券投資經理不愛投證券化?銀行系“自產自銷”資產與非銀資產的不同投資邏輯?不動產、類金融、消費金融、收費權益資產的投資要點?資產證券化的違約案例?
六、融資型資本市場業務
(一) 股票質押
1. 股票質押的業務實質?風控如何“看人看票盯市管錢”?
2. 股票質押銀行和券商的風控側重在哪?如何相互補短借鑒?
(二) 定向增發
1. 什么是定向增發?再融資新規與減持新規如何影響定向增發?最新的減持新規政策松動?
2. 定向增發投資邏輯為何從“折扣打底”到“回歸本源”?
(三) 產品配資
1. 什么是場外配資?場外配資經歷了怎樣的監管歷程?
2. 看管理人?看產品結構?看策略?——如何評估配資業務風險?
七、股權投資業務
(一) 如何在“募、投、管、退”四個環節多管齊下提升投資效果?
(二) 習慣了抵押和兜底,做真實股權投資如何下手?
(三) 股權投資的盡調三板斧,如何做業務盡調、財務盡調、法務盡調?
八、股票投資業務
(一) 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如何構成的?A股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哪些?
(二) 散戶、專業機構、海外資金在市場中的交易占比及投資收益如何?
(三) 做被動投資,你買的指數代表怎樣的公司?代表怎樣的行業板塊?
(四) 選擇主動投資的股票基金,為何要關注業績比較基準?背后有何深層含義?
九、商品與衍生品投資業務
(一)“量化”與傳統投資方法最核心的區別?
(二)2015年后為什么“量化不靈了”?國外量化策略的演變與量化基金的發展路徑?
(三)近期火熱的高頻量化:要不要跟?策略是否會過分擁擠?銀行的大規模進入會不會攤薄收益?
(四)銀行掛鉤型產品的產品設計要點?
(五) 絕對收益:如何利用衍生品構造絕對收益產品?
十、FOF與MOM
(一)公募FOF與私募FOF,各自優劣勢?
(二)資產配置與策略配置,FOF絕對收益的構造邏輯?
(三)銀行、保險、券商各類金融機構對子策略的合規管控與系統支持限制?
(四) 從”大FOF”到“主題FOF” 的管理要點?
(五) 案例:FOF管理人吃過的虧?踩過的坑?
【課程講師】
鄭智:現任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創始院長,兼任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西部證券(002673.SZ)獨立董事,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中保登)咨詢專家。
鄭智先生擅長高屋建瓴,一針見血點透事物的本質,又對業務細節有著驚人的見解。曾受邀參與監管部門的多項政策調研,行業協會的若干課題研究,并與上百家資管機構的董事長/總經理有密切聯系,是備受信任和推崇的高級顧問,在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擁有深厚的影響力。
曾榮:現任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研究總監,擁有15年宏觀研究及債券投資經驗。曾任方正富邦基金專戶投資總監,泰達宏利基金專戶投資經理,債券組組長;帶領團隊搭建投研體系和客戶開拓,熟悉境內固定收益市場的產品開發、產品策略、債券交易、營銷的全流程,在如何開展委外業務上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趙夢西:現任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研究主管,曾先后任職于重慶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興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擁有信托、基金、證券三個行業的復合背景,擅長在行業的比較研究中找準機構的定位和優勢,具備穿透底層資產看產品,貫穿產品結構看風險的能力。
沈修遠:現任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研究主管,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保險精算碩士,曾任職匯豐銀行。擔任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出品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和《資管高層決策參考》的執行主編,參與多家資管機構的戰略制定。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