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低調意味著年老,那么高調是否就意味著年輕?
問題是由恒大引發的。
的確,許家印的高調好像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不經意間就這樣了;也就是3年的時間,恒大土豪式的揮金如土硬把一支連中超都打不上的廣州隊打造成了中超聯賽的冠軍,而且代表中國的俱樂部隊奪得了亞洲冠軍俱樂部杯賽的冠軍,23年第一次把中國足球推到了亞洲之巔,恒大的奪冠是如此令人振奮,球迷的反應是如此的欣喜若狂,以致汪峰在上海演唱會上的愛情表白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被汪峰的概念不脛而走。也就在這3年中,恒大不僅擺脫了當年首登香港發行上市失敗的陰影,扭轉了借貸保地的困境,而且邁入了千億俱樂部的行列,排名大有追趕萬科的勢頭。
如此的恒大,拿個把“地王”,似乎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斗志昂揚怎么樣,忘乎所以又怎么樣?
且慢!
恒大拿的“地王”并非一般的“地王”,是北京的“地王”,更是年內全國總價的“地王”,如果各位有心的話,一定會記得當年溫總理地產調控的口徑由控制房價過快上漲變為讓房價合理回歸,正是因為2010年全國兩會之后北京一天之中出現了三個“地王”,中央電視臺評論員冷嘲熱諷房價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之后,國資委也正是在此前后三令五申央企不準當“地王”,并且要求非主營地產的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曾經的“地王”遠洋地產如今已被清理出央企陣營,也就是說,北京的“地王”不是什么人都能當的,當不好不僅斷送自家性命,而且殃及政府政策,一貫低調在外地城鄉接合部拿地的恒大這回是吃了豹子膽了還是怎么啦,居然如此高調。恒大此次出價51.35億,競下的這塊地位于朝陽東壩南區,需要配建11.2萬平米的自住型商品房和1.69萬平米限價房。限價房限價為9900元/平米,自住型商品房限價2.2萬元/平米,據初步測算,刨去配建的面積,這塊地的樓面價已經超出50000元/平米,而周邊的普通商品房根據自住型商品房的限價為周邊市場價70%的規定就可以算出不過3萬多點有限。這完全是一個矛盾的結果,限價是為了控制房價,而恒大的出價顯然把這種配建的努力化為烏有,不但不可能起到平抑房價的作用,反而將房價拉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恒大如此“膽大妄為”,底氣從何而來?
首先,一直想在北京拿地是一個原因。為此許家印抓了配建自住商品房的機會,明明知道不掙錢也要干,為的是爭取一個資格,爭取一個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形象實力打造品牌的機會,品牌的效應已經在恒大投資足球的嘗試上顯露無遺,恒大冰泉都借船出海,更何況地產主業?
第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精神給許家印壯了膽氣。一方面中央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多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相同的國民待遇,“地王”央企制造的時代結束了,即便恒大不做地王,順馳也會做,萬科也會做,不會因此被人談話,動不動就要抽檢血管里流淌的血道德或者不道德。
第三,基于對北上廣深這樣的特大城市樓市趨勢的長期認識。此前北京單個項目樓面最高價是農展館地塊,每平米7.5萬元位于東三環絕版地塊,恒大的東壩雖然在四五環,如果定位高端并非無利可圖,也體現低端有保障、中間有供應、高端有市場的區分。不得不提的是,國務院最近要求建立不動產統一的登記制度,以便信息查詢,這種基礎性的工作既可能為房產稅征收打基礎,也可能為清除腐敗掃清障礙,政府有形之手正在逐步退出市場,而把房價的定價權利交還給市場主體,這意味著政府不再越俎代庖,也意味著市場風險自擔。恒大的“地王”誰也不能保證就是一筆包賺不賠的買賣,誰也不是神仙皇帝。無論如何,一個民營企業拿“地王”總比央企充當“地王”要讓大家在感官上來得舒服一點。不要小看這一點,這一點就是變化,就是進步,就是希望。
許家印們正年輕,高調不一定年輕,但年輕的如果連高調都不敢,難道直接讓他們低調地老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