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悟本”現象背后的本質
文/葉東
神醫“張悟本”經媒體曝光后走下神壇,有公眾對其中醫養生理論產生了懷疑,多名專家對其養生理論進行了反駁。在這我不與大家探討其養生理論是否科學,而與大家聊聊“張悟本”現象背后的本質。在我看來,“張悟本”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目前特殊的環境:一是中國目前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不成熟階段,老百姓的消費理念是極不成熟的,喜歡跟風,很容易相信“專家”的話,往往是專家說什么就信什么;名頭越大、背景越深、越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專家”越能獲得媒體的關注與公眾的眼球。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看病貴與看病難成為低收入群體遇到的最大問題。有個現象值得大家關注:養生書連續4年領跑出版市場,這一方面反映出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醫改的失敗以及人們在經歷了看不起病的窘境后對養生書籍的期待。養生專家正是在這種土壤中產生的,土壤不變,這種現象難以滅絕。
這就回到了前幾天一媒體朋友問我的一個問題:“張悟本”現象會不會消失?我的看法是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不變,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不解決,“張悟本”現象是難以滅絕的。即使一個“張悟本”倒下,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張悟本”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所作為。張悟本事件的背后,顯示的是中國在養生保健市場上的不規范。衛生部是不是應該成立這樣一個機構,對養生保健市場上的各種信息進行監測,發現不合理的健康信息及時向社會公布,并請權威專家進行澄清,避免老百姓受到誤導。這個機構應該建立起有關健康信息的預警機制而不是等“張悟本”現象出現后才想到去治理,這也是我經常強調的“凡事從源頭控制”的危機管理思想。
接觸過很多專家發現他們研究很深很透,但他們沒有把復雜的養生術語、行話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偽養生專家講的道理雖然不科學但用的語言卻的鮮活的,老百姓聽得懂因此很容易捕獲他們的注意力。這就要求專家在普及科普知識時、在講授養生理念時一定要把干澀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對象聽得懂的語言。除了專家要改變外,老百姓的心態也要改變。這里面有三點:一是養生是不能速成的,要想有好的身體一定是建立在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基礎上并且長期堅持下去的;不要指望靠一次或者二次鍛煉就能有好的身體。二是得病之前的預防是不用吃藥的,但得病后是要吃藥的,告訴你生病以后不吃藥的專家往往是偽專家。有的人也懂這個道理,可為什么還去相信,是因為吃藥貴,這就回到了前面講的醫療體制的改革,體制不改變看病貴的問題不解決張悟本現象不會消失。三是凡事防患于未然,更多的是要從源頭控制。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并且堅持下去,同時經常鍛煉并定期體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