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講師】賈曉菁老師(>>點擊查看賈曉菁老師詳細介紹)
【適合狀況】:
因意見不一致導致內耗、效率低下、目標被擱置等情境,包括不限于:
1. 與對方意見不統一時,拒絕溝通或只希望對方發生改變
2. 雖然經歷多次溝通,最終仍未獲得對方的真正意圖,導致“溝”卻不“通”
3. 明明是為他好,但他總是不肯接受
4. 事先已經明確下來的事情,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遇到新困難,甚至是對方有意阻撓
5. 下屬執行力差,團隊負責人對其屢次輔導終無改善
6. 習慣性地使用職務、專業、權威等優勢使對方就范,團隊成員凝聚力差,下屬離心離德
7. 跨部門溝通遭遇困難的情境下仍需開展工作
【課程時長】 1天
【學員獲益】幫助學員在與同事、領導的溝通中產生以下改變:
1. 從心態上改變對意見不同的對象的看法,從對抗、沉默、回避到愿意溝通
2. 從意愿上激發完善自我的動機,較少情緒化、更加自省、具職業化
3. 從能力上提升有效溝通的水平,使談話對方感覺舒服、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4. 從技巧上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工具,結合工作實踐改變做事方法和行為
【適用對象】
·在工作中需要帶領團隊、輔導員工,渴望提升個人影響力的經理人
·需要經常與公司內、外客戶溝通協作的員工
·需要引導、影響顧客促成成功銷售的營銷人員
·高頻次跨部門溝通、推動多部門共同行動的管理人員
【課程內容】
現實呈現:
目前的我們,是如何影響和說服他人的呢?
采用這種方法說服他人,之后的實際效果如何?
產生這種情形的原因有哪些?
一、 接納-理解差異:游戲+ 互動
1. 溝通是人的行為,而人是天生存在個體差異的
2. 看法或想法,是源于“我”的頭腦,“我”是主觀的
3. 先入為主、投射反應等導致了“我”的想法的不客觀性
互動“我要”環節,體驗不接納產生的可能后果
4. 心態開放地接受對方的不同
二、 調頻-共情培養技術:學習如何與對方的思想對接
1. 換位思考,理解對方差議產生的各種原因及背景
故事《亞瑟的傳說》
工具
2. 參考句式
視頻《荷媽的共情》
學員練習(單獨)
三、 理解-通過詢問進一步了解對方的需求
1. “聆聽”與“聽”的差異
游戲
2. 通過詢問來理解對方
3. 通過對方的背景判斷需求
4. 通過表面信息判斷需求
5. 重述技術來澄清及校驗
學員練習(3人一組)
6. 區分“需要”與“需求”
四、 匹配-將對方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進行連接。
1. 建議技術引導對方需求
2. 表達自己的需求
3. 尋找共同利益點
視頻 《在云端》
4. NO技術的使用
學員練習
五、 反饋-兩個方面
1. 溝通漏斗
視頻
互動(2+3人)
2. 主動給對方提供自己的反饋意見
3. 主動向對方索取反饋意見
學員練習
六、 協議-達成共識需要“儀式感”
1. 有約束力的共識是有可能達成的行動約定
2. 分工和授權
七、 小結-兩段視頻,效果對比,強化培訓內容
八、 行動計劃:學員根據制訂兩周內的行動改變計劃,使培訓內容落地
溝通管理與團隊沖突管理之從共識到落地
【適合狀況】上下級溝通、跨部門合作中的種種場景,包括不限于:
1. 主管領導布置的工作任務,員工不理解或不執行
2. 員工工作效率低、執行結果與領導初衷偏差大
3. 同一項任務需要反復說、反復推進方可見成效
4. 在雙方溝通之后,員工仍選擇按照自己的意愿、原來的想法執行
【課程時長】 1天
【學員獲益】
1. 作為管理人員,強化自省及自我要求的意識
2. 強化事前規劃的意識,避免因考慮不周導致團隊返工、效率降低
3. 清晰表述任務目標、需求,令下屬明明白白做事
4. 拉近上下級的伙伴關系,重視雙方感受、接納彼此差異
5. 增強合作雙方或多方及時反饋的意識,使必要信息及時共享
6. 提升整個團隊的作戰能力、工作效率
【適用對象】
1. 在工作中需要帶領團隊、輔導員工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2. 需要經常與公司內、外客戶溝通協作的員工
3. 非獨立作業的所有職場人員
【課程內容】
溝通的定義:溝通是否成功,誰最有發言權?
調研報告:直接主管對員工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企業效益
溝通漏斗:主管想說的話100%,員工執行到位20%
視頻《嚴師出笨徒》 :下級的執行為什么會“走樣兒”?
一、 準備:這章要解決的問題是:避免“心里想了100%,嘴上說出80%”
1. 威氏理論:越簡短的溝通,越需要充分準備
2. 互動:無準備的任務下達
3. 4W1H準備法:從幾個維度著手準備
Why的闡述格外重要:包括任務的意義、目的、價值、需求
清晰識別表述人的需求,進而正面表述
案例:表達與實際需求錯位
練習:識別管理者自身的需求
4. 小結及練習:結合實際工作場景,為日常溝通做好前期準備
二、 布置(下達指令):
1. 小組討論:“嘴上說出80%,他人聽到60%”的原因有哪些?
2. 布置任務的四要素
行動人:人人負責即無人負責,故應明確責任人
工具:RACI責任分配矩陣
行動目標:
工具:SMART
行動時間:周期、頻率
檢查方法:人們不會做你要求做的事,只會做你所要求的事
3. 明確說出“不必要”的任務范圍
工具:IN/OUT(不要做什么,和要做什么,共同圈定了任務范圍)
4. 小結及練習:結合實際工作場景,練習“布置”
三、 接納:
1. 互動:找相同(他人與我們不同,是常態)
2. 我的想法從何而來?是否唯一正確
3. 加工機制是根本原因:看法或想法,是源于“我”的頭腦,“我”是主觀的
4. 描述和判斷:我們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練習:用描述方式溝通
四、 理解:將重點放到溝通對象身上,關注對方的需求
1. 討論:為什么下屬聽懂40%、執行20%?
2. “聆聽”與“聽”的差異
游戲:體會深入聆聽并非易事
3. 通過詢問來理解對方
互動:審視當前學員詢問的水平和喜好
4. 重述技術來澄清及校驗
五、 反饋:
案例:幼兒園的老師與園長
1. 主動給對方提供自己的反饋意見
2. 主動向對方索取反饋意見
六、 行動計劃:學員根據制訂兩周內的行動改變計劃,使培訓內容落地
【聯系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