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宗教,那么古代圣人賢王是如何治理國家和引領民眾的呢,靠的是道德理性,每一個人通過修養道德,來管理自己。所以,我國的周朝,在立國之初就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因為周公在提出這一理念的時候,他清楚的意識到“道德理性”對于每一個人、每個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性,亦是因為這一理念,使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我們今天把它運用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這勢必會提醒和提升每一名員工的責任意識、忠誠度、完善自我以及擁有奉獻精神這樣的目的,以此來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完善發展。
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自身修養準則,如此來獲得一種內在的力量,從而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加強職業道德素養、深刻自身價值取向、與人相處和諧愉快。另在學習本民族文化過程中能深刻的認識中國文化之精髓,對中國文化的深遠與璀璨報以敬意,以此涵養自身的精神家園、人格魅力、提高素養、樹立良好公眾形象。
【培訓講師】王虹(>>點擊查看講師詳細介紹)
【課程時間】1天
【課程內容】
職業道德素養的核心內容是道德準則的定位。而今,太多的企業都在提倡職業道德,包括國家提出每一個公民要具備敬業精神,都拘于口號,缺乏實質。所以,我們把一個職業人必須具備的職業操守制定下來,再去踐行,非常必要。
一、中國文化中“人格”與“道德素養”的關系。
1、何為人格?
2、何為素養?
3、道德素養的內涵與外在體現。
4、“道德素養”與“與職業道德素養”的內在聯系與意義
二、職業道德素養之細目
(一)、職業道德素養的綱要---敬
《禮記》一書開篇就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古人認為,這幾句話是人君的“立治之本”, 毋不敬,最為緊要。敬分為兩部:內心的敬意和敬意的表達。
1、我國傳統文化中“敬”德的內涵
2、工作、生活中“敬”的運用
A、“服飾”是敬人、敬己、敬業的直接的靜態體現。
B、“舉止”是與人交往中敬人、敬己的直面的動態體現。
(二)、與人交往之本——信
《論語•顏淵》篇中講,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此,可見“信”德之重要。
1、《論語》、《禮記》等經典中對“信”德的疏解。
2、工作、生活中“信”的運用
A、守時
B、謹言
(三)律己之要——謙
周公曾告誡其子伯禽說: “《易》有一道, 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故而,古代君子要求自己自謙而敬人。
1、歷代賢達之人如何用“謙”德自勉。
2、工作、生活中“謙”的運用
A、語言
B、行為
(四)中國人從古至今秉承的職業道德操守與價值觀
三、中國經典與職業道德操守的關系
中國的文化精髓都蘊含在中國的經典之中,5000年的文明發展,積淀的文學經典浩如煙海,我們該如何選擇書籍,以增益自身修養。在此可以借鑒先賢的認知與指導,宋朝朱熹認為《四書》是儒家文化的根基,是學習“《六經》之階梯” ,他認為研讀要有次序: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四書可以說是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之選,也可以講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之要旨。所以我們在此淺談之。
1、《大學》之明明德、新民與止于至善。
2、《論語》中,孔子勉勵學生踐行的道德準則。
3、《孟子》,繼承與發展孔子的理念。
4、《中庸》中的“中”與“誠”,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運用。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尊重一個人不僅僅是做到能看到的、表淺的尊重,還要尊重一個人的性情,這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中實屬罕見。中國人最重情義,通過對性與情的深刻認識,把它運用在與人交往中大有裨益。
培訓建議:
1、 全體員工手機關閉
2、 課程中不要隨意走動和出入教室
3、 不能進行與上課無關之事物
4、 不能將食物帶入課室
培訓課程特色:
1. 各課程培訓期間含大量的互動模式、行為模式、情景模式、案例分析、心理模式、行為小品等寓教于樂的方式,重視開發意識潛力,培訓之后受眾深刻認識禮的內涵。
2. “禮儀”一詞中的“禮”原意是表示尊敬、崇敬之意,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自古就把“禮”與“忠、孝、義”并稱為儒家道德準則;“儀”原意是指“禮”的形式,包括一些禮節、儀式等。隨著社會在社會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言行方式及行為規范等,包括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地點得體的著裝、優雅的儀態、落落大方的舉止、彬彬有禮的談吐、親切友好的態度等豐富的內容。換句話說,禮儀是個人內在文化素養及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職業人更應如此,在待人接物時做到文雅而和善,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和從容淡定的心態來處事。當我們樹立起有內涵、有魅力的個人和企業形象,方是真正為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與彬彬有禮的職業人打下深厚的基礎。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