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儒家文化是禮樂文化,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三千年前“周公制禮作樂”,“禮”即是治國之綱,亦是修身之本。中國的禮學精神強調內涵,與過分注重儀式的西方禮儀迥然不同,“德揮動于內,理發諸于外。”是中華禮學的要點。素養是內涵的修為,禮儀是規則的表達。于此兩點談教師風范。
《尚書》提到君與師如此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師,是老師。上天愛護下民,為民立君以安民,為民立師以教民。教導學子的方式,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以身示范。通過對中華禮儀的學習,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自身修養準則,提高教職員工素質、樹立公眾形象。
培訓時間:6小時
培訓課程特色:
課程培訓過程中含大量的互動模式、行為模式、情景模式、案例分析、心理模式等寓教于樂的培訓方式,課后學員可深刻了解教師禮儀的知識。
“禮儀”一詞中的“禮”原意是表示尊敬、崇敬之意,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自古就把“禮”與“忠、孝、義”并稱為儒家道德準則;“儀”原意是指“禮”的形式,包括一些禮節、儀式等。隨著社會在社會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言行方式及行為規范等,包括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地點得體的著裝、優雅的儀態、落落大方的舉止、彬彬有禮的談吐、親切友好的態度等豐富的內容。換句話說,禮儀是個人內在文化素養及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教職人員在上課時間與待人接物時做到事宜、文雅、和善,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和從容淡定的心態來處事對于樹立自身與學校的形象大有裨益。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禮與職業道德素養
1. “禮”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禮”?何謂“素養”?“素養”與“禮”的關系
2. 禮儀的起源、定義以及內涵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知禮、懂禮、講禮的重要性
凡是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只有野蠻民族才沒有禮儀。禮是展示君子風范和民族形象的重要窗口。知禮懂禮、講禮,對于促進個人修身進德與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部分:教職人員 “日常”禮儀
常禮是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禮儀,但一定不可小覷,恰恰在這些小節中,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與品格。而我們每一個個體都代表著學校的形象。
1. 問候與致意。
2. 教職人員雅言與稱謂的使用
3. 教師辦公室禮儀
4. 辦公室接待禮儀
5. 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時的禮節
第三部分:教職人員"舉止"禮儀
45分鐘的授課,是老師展現師德與師范最核心的時間。通過什么表達自己的學養進而影響學生,“禮容”是最好的方式。“禮容”的內容涵蓋了言辭、舉止、容色等。
《禮記》玉藻篇講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直,色容端。”我們通過《禮記》上的這段話,來規范坐、立、行、握手、眼神等舉止。你的肢體語言讓別人了解你的身份,我們都應該清楚了解自己的身份應該使用什么樣的肢體語言,是否合乎禮。
1. 教職人員“立容德”——樹立課堂形象從立容開始,45分鐘請保持“經立”
2. 男士、女士坐姿禮儀
3. 教職人員行姿風范——傳統文化中的步、趨、行,那個字體現的是“步從容”并能很好的展現行姿風范?
4. 鞠躬——中國人表達敬意的基本肢體禮儀
5. 教職人員“目容端”
6. “色容莊”――請把握好您的容色
7. 與學生或他人交談中的體態禁忌
第四部分:教職人員“衣冠”禮儀
西方人講:“你就是你所穿的”。
中國2000多年前的典籍中既強調:“禮儀之始,在于正衣冠。”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有一個共識,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達尊重是從著裝開始。一個人的服飾代表他的態度同時準確的體現他的思想與文化立場。
1. 教職人員服飾的基本禮儀與規范
2. 職業女士著裝禁忌與禮儀。
3. 職業男士著裝禮節。
4. 中國人的著裝觀,及參加不同的場合的服裝定位及禮儀。
5. 教職人員化妝與飾品禮儀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