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張紙和一支筆,然后你從1開始寫,一直寫到500,如果你能不出差錯地寫下來,你將得到10元的獎勵,但要是有一個錯誤,你必須自己掏出5元。
我們無法考證這個充滿心智挑戰色彩的地攤兒游戲是不是程相武發明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生活極為窘迫的那段歲月里,這是他的一個謀生手段并從中還取得了一筆相對可觀的收入。
但是,當世界級投資機構要來買程相武發明的DMC(Digesting with Material Cleanly)清潔制漿技術的時候,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個當年地攤兒游戲的兜售者,其身價居然已經漲到“泰山級”的重量。“13億美元,他們想連人帶技術一塊買走。”程相武坦言,直到這時他才知道自己正在編制一個“連想都不敢想”的勇敢者的游戲。
程相武是誰?
環保工作者、商人、打工者、國企托管人、高級工程師等等,在這些互不搭界的稱謂中,都能留下程相武的人生片斷。他現在的頭銜是DMC全球紙業集團董事長,但他更喜歡“DMC清潔制漿技術專利發明人”這個稱謂。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通過這項技術賺多少錢,正如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因為這項技術付出過那么多金錢和時間一樣。”程相武說,DMC清潔制漿技術整整花費了他六年的時間。在這六年里,他從一個家產上百萬的成功商人淪落到每天和老婆只有五塊錢生活費的地步;他從過著住別墅、開奔馳的優裕生活淪落到每月花五十塊錢到鄉下租簡陋民房、吃野菜的“非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除了金錢和時間,他還明白當一個人的命運出現天壤之別的起伏時,什么叫人情冷暖。
“那時可以說已經沒有什么親戚朋友了,只有老婆在背后堅定地支持我。我知道,自己別無選擇。”這時程相武的心中只有一個方向:通過試驗,把造紙過程中的污水處理掉。
事實上,當程相武從1996年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個方向以來,他的試驗就從沒有中斷過。更為蹊蹺的是,他的實驗甚至從來沒有失敗過。“當我在某個環節的試驗成功后,就會有一個新的環節擺在我面前,”程相武說,自己之前只是一個地區環境管理委員會的工程師,這個虛幻的身份決定了他只能被排除在造紙污水治理的主流圈子之外。當程相武每拿出一個試驗成果給這個主流圈子展示時,圈子里的人往往并不關心現有成果本身,而只是充滿質疑地尋問:這是怎么來的?你的植物溶解劑的分子結構是多少?……
程回憶說,在這些問題的背后,實際上是對他這個所謂門外漢的不屑。所以,程相武的試驗更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因為終點的設置權掌握在別人手里。
但是,在燈泡已經發光的情況下如果還有人指著愛迪生的鼻子問“這究竟是白光還是綠光”,那只能說明這個人不是色盲就是紅眼病。
2002年8月,北京。這是程相武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一個時空交叉點。他用了兩天的時間,向北京最權威的造紙專家們展示了他的DMC清潔制漿技術是如何將植物纖維經疏解、浸漬、磨漿、漂洗的。讓專家們大跌眼鏡的是,整個制漿過程中沒有產生任何有色有味氣體,而且,那種讓專家們“等候”已久的黑色液體更是毫無蹤跡。
程相武后來回憶說,如果這次試驗失敗的話,自己連回山東的路費都沒了。一位北京的企業家送給了他一萬塊錢做返程費用。后來,他們成了合作伙伴。
試驗是成功了,但這種DMC清潔制漿技術究竟有多大現實意義?原國家輕工業部造紙局局長胡宗淵道出了這項技術的無限前景,他說,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困擾世界造紙業的兩大難題:一是環境污染問題;二是造紙原材料短缺即成本問題。“DMC清潔制漿法的研究成功,不僅解決了造紙過程中的污水處理問題,而且還提高了農作物剩余秸稈的再利用率。”
“這項專利表明了這么一個事實:自傳統造紙術誕生1900多年來,人類完全可以在造紙治污以及成本方面實現革命性的突破,”加拿大一位造紙商在了解了DMC清潔制漿技術之后,不無感慨地說“怎么又是中國人”?
從那時起,有人把程相武稱作“現代蔡倫”。
從發明家到實業家
“創業并不比發明一項技術來的容易,有時候甚至更難。”這是程相武把DMC清潔制漿技術推向市場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因為在那些挑剔的業內人士們不得不在DMC清潔制漿技術面前豎起大拇指之后,程相武又引來了一種他更不擅長應對的追問:DMC有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電燈泡到GE,這是愛迪生給后人留下的兩筆最深不可測的財富,這其中凝結的是一個發明家兼實業家的復雜靈性。對于程相武來說,DMC清潔制漿技術若想在這個商業社會里得到最信服的認可,關鍵就在于怎么把它轉化為生產力。程相武選擇了創業。
就在程相武為創業資金而頭疼的時候,北京那位資助過他的企業家再次出現在他的人生十字路口,并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出五百萬,程相武出技術,在北京郊區建一個制漿廠。
就這樣,2002年的冬天,程相武在山東鄉下招募了幾十個民工再次入京。從設計廠房圖紙到建造廠房再到最后投入生產,程相武用了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他考慮和推敲。
人們說,程相武是一個全能型工程師。而此時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僅僅是由他自己重新設計并改良的、看上去還略帶土氣的制漿設備,就為工廠節約了上千萬的成本。其實這套設備和DMC浸漬劑一樣,是程相武DMC清潔制漿技術最為核心的兩個環節。這套設備居然完全解決了造紙過程中污水處理問題,而且每個月可以節省上萬立方水的使用。
程相武說,如果說自己有什么本事的話,那也是被逼出來的。“當我把DMC浸漬劑搞出來之后,有人問我,你現在的制漿率提高了80%以上,成本也降低了58%,但問題是污水怎么處理?”這個追問促成了程相武由環保工程師向“機械工程師”的轉變。
這種轉變無疑是成功的,因為這是被另一個轉變證明了的:工廠投入運營一年之后,創利一千多萬元。從發明家到實業家,程相武用第一桶金為這個轉變作了一個短小而精悍的注腳。
全球紙業的全球布局
從第一桶金中,程相武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他的DMC清潔制漿技術絕不單單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商業概念、商業模式。DMC浸漬劑和污水處理設備已經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它們是造紙過程中做到“善始善終”的根本保證。這就意味著程相武既可以自己投資建廠,也可以直接出售這種技術套餐。廣闊的發展空間給了程相武一個更加難以定奪的十字路口: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