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擊敗西楚霸王項羽而一統(tǒng)天下,成漢王朝的第一位帝王,尤其是其從弱到強,屢敗屢戰(zhàn),并最終一戰(zhàn)定天下的故事也廣為民間所熟悉。不僅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而且也成了許多專家學(xué)者研究成功之道的案例。
對于劉邦,大家最關(guān)心的問題就是出身并不好的他,為什么最終能夠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君王,奠定漢王朝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
對此,劉邦的部下是這樣總結(jié)的:“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這個總結(jié)也不錯,但不夠精準。從《史記·高祖本紀》中來看,個人認為,劉邦的成功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知人善用建團隊。 劉邦并不完全贊成部下們?yōu)樽约旱目偨Y(jié)的致勝原因,他為自己的成功總結(jié)的原因可能會更精準一些:“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此話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最關(guān)鍵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善于知人善用。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虛懷若谷的胸懷,一代帝王在群臣面前居然敢于承認自己與部屬相比不足的一面,這足以讓部屬自慚而更顯忠誠。
古人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的確不錯。劉邦的成功最得益于三個人:張良、蕭何和韓信。張良的計謀無人出其右,蕭何的內(nèi)政管理是當仁不讓的拿手好戲,而韓信用兵更是空前。這三個人各有所長,但如果沒有碰到劉邦,這三個人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好人才更要有好領(lǐng)導(dǎo)才行,劉邦無疑就是一個好領(lǐng)導(dǎo),讓這三個人分別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利用自己的長處打拼事業(yè),并最終成就霸業(yè)。
知人善用成就一個好團隊,也成就領(lǐng)導(dǎo)者的事業(yè)。一個好的團隊就是各種才能之人的組合與合理分工,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方能興業(yè)強國。 二、從柬如流賢下士。
劉邦出身并不好,自身學(xué)歷水平也并不是很高,但他能夠虛心好學(xué),禮賢下士,當高陽人酈食其前去求見他的時候,劉邦公當時正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酈食其見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個長揖,說:“如果您一定要誅滅沒有德政的暴秦,就不應(yīng)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一聽來者語氣不凡,趕緊站起身來,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請到上坐 。酈食其勸說劉邦襲擊陳留,劉邦采納,結(jié)果得到了秦軍儲存的糧食,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
在韓信稱齊王的時候,剛開始劉邦也差點與項羽一樣犯錯,準備興兵攻打,但最后采納了張良的苦勸,并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同盟力量,避免了內(nèi)訌損耗,同時也由于韓信在山東的存在,威脅了項羽的北面,使得其不敢放心進攻劉邦,牽制了項羽的力量。
而在攻打宛城的時候,又聽從了敵方謀士陳恢的建議,同意對方有條件的投降,不僅增加新的軍事力量,壯大了自己的實力,而且還為其它秦地官員樹立了示范作用:那就是降者不殺,還能得到重用。于是在西進途中,許多秦地官員紛紛投降劉邦,讓劉邦能夠順利地提前進入關(guān)中。
在韓信陰謀造反的時候,劉邦采納了陳平的建議,以巡察云夢澤的方式智擒韓信,從而不費一兵一箭平定了叛亂,維持了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
領(lǐng)導(dǎo)者水平不高不要緊,但要能夠明辨是非,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同樣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業(yè)。陳恢、陳平、張良、酈食其的出身也不顯赫,但劉邦能夠拋棄偏見,準確地吸納正確的意見,并最終成就帝王之業(yè)。
三、獎懲分明立威信
高祖斬白蛇應(yīng)該是劉邦第一個立威的地方,跟隨他的士兵都不敢去斬掉這條趟在路上的白蛇,建議劉邦繞道而行,但劉邦借著酒勁,醉斬白蛇,清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起來,劉邦的威信也開始樹立起來。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見風(fēng)使舵,看到項羽入關(guān)后要攻打劉邦,為了得到項羽的封賞,就背地里派人對項羽說劉邦要在關(guān)中稱王。劉邦向項羽道歉的時候,項羽如實相告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么會這樣呢?”。劉邦已脫身回營,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曹無傷。劉邦對待背叛者的無情,使得在楚漢爭霸之戰(zhàn)中,劉邦陣營里的人反反復(fù)復(fù)之人不多,大家能夠與劉邦堅持到最后。
劉邦在統(tǒng)一全國后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但同屬沛縣的豐邑卻不愿免除。這是因為當時在劉邦起兵后的困難時候,豐邑的老百姓曾經(jīng)背叛過他,沛縣父老父仍舊堅決請求,劉邦才答應(yīng)把豐邑的賦稅徭役也免除掉,跟沛縣一樣。
而對立了功勞的將領(lǐng),劉邦也不吝惜獎勵,劉邦的一個家人用幾句話解決了劉邦與老父親的禮儀問題,劉邦重賞黃金500;田肯向其奉獻管理漢中和齊地的良策,劉邦也賞給他黃金500。對于在戰(zhàn)爭中立下了戰(zhàn)功的將領(lǐng),都根據(jù)功勞大小進行了分封,而對后來又反叛的將領(lǐng),基本上追殺殆盡。
應(yīng)該說,劉邦基本上能夠做到獎懲分明,獎懲不論親疏,不分貴賤。所以劉邦能夠得到部屬們的信服,能夠為劉邦誓死效力,生死與共。 四、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能夠得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夠施行仁政,能夠體諒百姓的生存之艱難,因此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擁戴,并最終得天下。
劉邦天性比較仁厚,他在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并對他們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愿意跟隨他一塊走,如果劉邦不仁厚,誰在這個時候還會跟著他呢?
而楚懷王派劉邦西進關(guān)中,也是看中了劉邦的忠厚,就是因為懷王及其臣下認為只有派忠厚老實的人,實行仁義,率軍西進,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講明道理,不欺壓百姓,才會使秦地降服。秦地父老兄弟因為他們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經(jīng)很久了,用仁政比用戰(zhàn)爭效果好得多。事實也確實如此,劉邦在西中進途中,因為施行仁政,而來投劉邦的人很多,秦地官員也紛紛開門迎接劉邦,使得劉邦能夠快速進到關(guān)中。
進到關(guān)中后,有人建議殺掉秦王子嬰,但劉邦說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guān)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jīng)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么做不吉利。”于是秦王得以保命。 劉邦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jīng)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 ,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guān)中就在這里做王,所以我應(yīng)當當關(guān)中王。現(xiàn)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樣,安居樂業(yè)。總之,我到這里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guī)約。”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zhèn)鄉(xiāng)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劉邦卻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劉邦這樣做讓關(guān)中的人民更加希望劉邦能夠留下來當他們的領(lǐng)導(dǎo)者。
而劉邦在統(tǒng)一全國后回到沛縣十多天,臨走時,沛縣父老堅決要高祖多留幾日,劉邦說:“我的隨從人眾太多,恐怕父兄們供應(yīng)不起。”堅決離開沛縣,體現(xiàn)了一種仁義愛民的作風(fēng)。
因此,領(lǐng)導(dǎo)仁義愛民,處處想著自己的部屬,部屬就會知恩圖報,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也可以說這個意思。縱觀歷史長河中,仁義興國、興家、興業(yè)的比比皆是,是所謂施仁政,百業(yè)興,國強民安。
作者:譚九勇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