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市場的認識問題,導致華倫天奴從品牌規劃、授權生產、到營銷網絡等整個環節監控力度都不夠,對于一個品牌號召力相當大的品牌來說,很容易給一些造假分子留下巨大的機會。
OEM生產 透支品牌的催化劑
由于勞動力廉價且缺乏有競爭力的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成了國外知名廠商進行貼牌生產的天堂。貼牌生產的致命弱點就是主動權操控在他人之手:一個產品可選擇的OEM廠商往往有多家,客戶挑選與討價還價的余地很大,企業只能不斷從加工費中出讓本就不多的利潤。
隨著競爭殘酷性的加劇,眾多靠為名牌貼牌生產生存的企業開始清醒:要通過OEM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締造自己的品牌。但是成就一個品牌絕非一夕之功,“傍名牌”這時便顯出捷徑的優勢。
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那些依靠OEM訂單的加工廠也面臨更多陷阱:其中之一就是被投機者利用,成為實質上的造假工具。
這些華倫天奴專賣店都號稱自己經過意大利華倫天奴公司或香港華倫天奴的授權,而且售價非常便宜。所有店門口都打出降價、打折的標語,一款華倫天奴·比奴的西褲只要49元,而襯衫只需50元。一名推銷員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意大利華倫天奴的子公司,所以名稱略有區別。“但都是華倫天奴,質量絕對沒問題。只不過我們是國產的,所以價格便宜。”記者隨即詢問了幾名已經購買帶有華倫天奴字樣服飾的消費者,他們都是慕名而來,而且自認為購買的是正宗華倫天奴服裝。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傍名牌”之所以成為投機者眼中捷徑,主要是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 “傍名牌”現象為何愈演愈烈呢?據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生產技術越來越先進,假冒品牌服裝的制作也越來越容易。據悉,仿造名牌服裝的利潤驚人,如一條休閑褲的成本可能只要十幾元,貼上名牌標簽后批發價可以達到四五十元,而到了經銷商那里,有的甚至可以賣到二三百元。巨大的利潤使得很多代理商和制衣廠鋌而走險,他們大量加工冒牌進口服裝,然后分銷給一些服裝批發商,并由他們發貨到全國各地。一些名牌企業每年因此受到的市場侵害高達數億元。另一個原因是現行有關法規及企業登記注冊制度有待完善。由于法律適用的邊緣性,加上香港與內地法律制度上的差異,致使一些不法者有恃無恐,也給執法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商標問題,降低品牌信任度
中國商標專利事務所國內商標部的一位先生告訴記者,華倫天奴屬于知名商標,如果加前綴或后綴屬于近似商標,在工商局很難通過審批。但是,一旦這些廠家向工商局提出申請,在被批準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它們都可以使用。“傍名牌”商品就是打此時間差。而北京市工商局商標處張處長表示,現在華倫天奴商標使用確實非常混亂,但沒有真正的商標權利人持注冊證明來工商局進行投訴,所以很難進行追查。
對于如何識別正品意大利“華倫天奴”,陳蕓提供了三個方法。首先,VALENTINO注冊的“華倫天奴”中文名稱字體為繁體。其次,正品專賣店統一采用英文“VALENTINO”作為店面標識。第三,在“V”型商標上,環繞字母“v”的圈是密封、扁形的。“公司銷售的產品均是從意大利進口,而且VALENTINO并無在國內生產服裝的計劃。
商標問題比較頭疼的就是許多企業都在香港或者境外注冊,為什么許多公司都跑去香港注冊?某辦理境外注冊業務的機構負責人歐先生介紹說,在香港注冊公司較為方便,一般來說只要能提供一名股東、一個在香港本地的注冊地址、一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資格的證人就可以了。由于香港對于公司的登記注冊比較寬泛,甚至對公司的注冊資金都省去了驗資這一步,因此很多人在香港注冊公司和商標,然后“授權”內地使用該公司的名義。
據了解,目前商標侵權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用著名商標在香港注冊相應名稱的公司,對此類侵權行為,商標所有權人可到香港起訴,要求取消注冊;二是注冊時在著名商標前加一個別的名稱,或注冊一個類似的商標,用時把兩個名稱拆開,只用著名商標部分,或將圖形變形使之看上去同著名商標相似;三是用商標受理書等欺騙消費者,實際上商標受理書并不等于該商標已可合法使用,一般從受理到拿證要等一年半的審查時間,審查不合格的將被駁回。華倫天奴系列的情況主要屬于第二種。
由于真正華倫天奴的品牌擁有者對大量傍“華倫天奴”品牌采取冷淡態度,造成工商局也難以追查的局面,大量假華倫天奴的出現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不斷降低。拿經銷商的話來說,就是廠家不作為,代理商回天無力。
針對北京華倫天奴品牌泛濫的問題,馬先生表示打假的困難非常大。“雖然意大利公司授權我們可以打假,但是市場上在華倫天奴加前綴或后綴的品牌有200多個,魚龍混雜。我們要告侵權也告不過來。只有先讓老百姓認清什么是真正的華倫天奴品牌,讓那些‘傍名牌’沒有市場。”才可以達到真正的目的,但是目前意大利公司針對此情況所做的努力有限,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讓經銷商在打假時得不到總部的支持而底氣不足。況且品牌終究是意大利總部擁有的,經銷商在乎的是短期利潤,廠家如果無所作為,經銷商自然難以盡心。
華倫天奴 無奈之后
隨著越來越多商家開始奔向這一捷徑,終于釀出一場“李鬼打跑李逵”的鬧劇。2003年底,支撐不下去的意大利品牌“卓凡尼·華倫天奴”選擇了暫時從中國市場全身而退。上海市工商局商標處一位負責人在提及此事時指出,目前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備案、本土企業正在申請中的加各種前綴后綴的“華倫天奴”品牌就有158個之多,僅上海一地,假冒或仿制“華倫天奴”的廠家就超過了200家。
結束采訪時,一位商標業內人士的話道破了這一謎局的關鍵。他說:“其實,華氏混亂的本質依然是市場的浮躁和不法分子的投機。著名品牌是否能夠經受住這一考驗,能否在混亂中保持自己的品質和法律地位是關鍵。不管風吹浪打,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最佳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必將是最后的王者”。
綜觀導致華倫天奴品牌悲劇的種種原因,我們不難發現,華倫天奴品牌分治本身埋下了禍根,試水中國市場的戰略輕視給后來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加上從授權生產、商標監控等各個環節的疏忽,給大量傍“華倫天奴”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我們在這里不僅僅是探討或者告訴一種現象,最關鍵的,還是希望通過這些現象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以及如何解決的應對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