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管理學家》,作者:王肖婧 聞華
提起安德魯·卡內基,浮現在人們腦海里的形象,往往是一個叱咤商海的鋼鐵大王,是一個捐款數億的慈善家,是一個公益事業的資助人。在早期的管理先驅中,卡內基是典型的成功企業家。因此,他留給我們的管理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而卡內基本人的成功經歷,也激勵著一代代年輕人,成為他們競相模仿的藍本。
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出生于蘇格蘭。他的父親威爾·卡內基是個家庭亞麻紡織工,母親則以制鞋為業。在機器紡織業的沖擊下,卡內基一家的生活日趨窘迫,“屋漏偏遇連陰雨”,1846年歐洲發生大饑荒,全家人吃飯都成了大問題。迫于生計,11歲的卡內基跟隨父親移民,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到美國之初,卡內基一家依然窮困潦倒,年僅13歲的卡內基,為了糊口到紡織廠去打工,他燒過鍋爐,在油池里浸過紗管,還給電報公司當過郵遞員。美國畢竟是美國,只要你努力,下層社會也能做發財夢。卡內基白天打工,晚上上夜校,身無分文,學的卻是復式會計法。他似乎相信,總有一天他的這種知識能派上用場。在他送電報的兩年中,他又在業余時間學會了收發電報技術,當上了報務員。勤奮好學的卡內基,還得到了詹姆士·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圖書館幫助,閱讀了這位先生的大量藏書,也許,這是他萌發創建公共圖書館夢想的契機。這位窮小子做好了一切準備,經驗和磨煉、知識和技能一樣不缺,就等著運氣。
運氣果然來了,1853年,18歲的卡內基被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西部分局局長托馬斯·斯科特雇用,擔任他的私人報務員,一次偶然的事故處理,使卡內基嶄露頭角。許多人總是抱怨運氣不好,殊不知運氣只會光顧那些做好了準備的人。卡內基能夠告訴我們很多,現在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等運氣光臨再做準備,就等于沒有運氣。這次事故發生的時候,斯科特恰巧不在。卡內基以斯科特的名義發出指令,迅速處理了運輸堵塞。到24歲時,他就當上了西部分局的局長。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十余年里,卡內基學會并實踐了麥卡勒姆關于鐵路管理的組織、報告、會計和控制的整套體制,并且逐步掌握了現代化大企業的管理技巧。由于他主管的西部分局營運狀況最好,成本最低,1865年,他又被公司提名為運營總管。此時的卡內基已經積累了許多管理經驗,做好了另一種準備,他不滿足于擔任一個領取酬勞的管理人員,于是拒絕了公司給予他的職務,開始創建自己的事業。
最初,卡內基創辦了匹茲堡鋼軌公司、機車制造廠、鐵橋制造廠,并開辦了煉鐵廠,開始涉足鋼鐵企業。這個時期的美國鋼鐵工業,還處于分散經營階段。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變》一書中描述說:“一些公司擁有把礦石熔為生鐵的熔爐;另外一些公司擁有旋轉粉碎機和將生鐵加工成鐵棍或鐵板的鍛造設備;還有一些公司則把鐵棍和鐵板加工成鐵軌、鐵片、鐵釘、鐵絲或其他東西。在這些各自獨立的公司之間,中介機構購買一家的產品,再賣給另一家生產商,并從中獲利。”采礦、冶煉、鍛造、成型、推銷,中間商在每個環節上層層加碼,致使鋼鐵產品成本極高。正因為看到了傳統鋼鐵企業的缺陷,卡內基打算充分運用在鐵路公司掌握的一體化經營經驗,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貝塞麥吹氧轉爐技術,整合工序,去掉中間商加碼的成本,建立一個全新的鋼鐵公司。
1872年,卡內基決定集中力量生產鋼材,他不主張分散投資。“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里,然后盯住這個籃子,這是真正的律條—是一切當中最有價值的原則。”1873年底,卡內基合伙創辦了卡內基-麥坎德里斯鋼鐵公司,公司成立初期有75萬美元的資本,卡內基投資了25萬美元,是公司最大的股東。1881年,卡內基又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1892年,卡內基把卡內基兄弟公司與另外兩家公司合并,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鐵帝國—卡內基鋼鐵公司。到此為止,他達到事業的頂峰,成為舉世聞名的鋼鐵大亨,與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成為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卡內基不僅使公司發展壯大,還使自己的財富增加了幾十倍,這一切都源于他充滿管理智慧的獨特經營策略。
卡內基在鋼鐵公司實行的第一個經營策略就是實行成本會計。他總結出了一條著名的競爭要訣:“密切關注成本,就不用擔心利潤。”當時,鋼鐵行業所采用的依然是簡單的復式計賬,會計技術遠遠落后于鐵路行業,很多工廠甚至只是按照總產量來分攤全部費用,以此來決定利潤多少。這樣的方法在設備、工序、人員方面的規定都很模糊,使得經營管理的改進無從下手。因此,卡內基堅持采用新的估價和會計制度,使每一道工序的成本都明確清楚。這樣的成本核算,可以幫助確定價格,使得產品價格可以低于其他競爭者。另外,用圖表顯示成本和產量,從而不斷改進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實行了成本會計制度之后,卡內基又開始實行另一條經營策略—整合工序,實行一體化生產。卡內基以貝塞麥轉爐的使用為契機,整合了鋼鐵生產的各道工序,實現了“一條龍”運轉,提高了生產效率。再進一步,卡內基又縱向整合了鋼鐵生產的相關業務,收購采礦場和煤礦,保證原材料持續穩定的供應;購買了平爐和煉焦爐,實現煉鋼能力的流程配套;充分協調整個公司的生產工序,類似于今日的流程重組,使從礦石加工到鋼材成品的生產過程耗時大大縮短;開發新產品,拓展鋼材產品的銷售市場。卡內基將自己在鐵路公司學到的考核制度、控制成本方法、恰當分配權力和責任等管理手段運用到鋼鐵工業,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卡內基最開始生產一噸鋼的成本是56美元,售價為100美元,而到1900年,每噸鋼的成本僅為11.5美元,售價僅為12美元。當卡內基進入鋼鐵產業時,美國的鋼產量約為英國的三分之二,到1900年前后,美國的鋼產量已經達到英國的五倍。而這一切都與卡內基密不可分,幾乎都是在他的影響下實現的。鋼鐵帝國的業績是驚人的,這一業績,顯示了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威力。與其他管理學先驅相比,卡內基并沒有做出什么理論貢獻,但他以一個實業家的身份,為人們示范并驗證了管理的價值所在。
卡內基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及的偉大貢獻,就是他那令人稱道的慈善行為和公益事業。1900年,卡內基在他的《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之后,他以五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出售,毅然從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隱退。隱退后的卡內基,將主要的精力投入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1901年,他首先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緊接著,他又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公共圖書館,幫助家境貧窮卻積極向上的年輕人。這項圖書館事業持續了16年,卡內基一共投資了1200萬美元,建館3500座。之后,他捐款2500萬美元,在華盛頓創立了主要用來發展科學、文學和美術事業的“卡內基協會”,還在加州建造了威爾遜天文臺。與此同時,卡內基在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并持續資助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到他臨終前,這類用于教育的捐款累計達到9000萬美元。除此之外,卡內基還設立了多項基金,比如“舍己救人基金”、“大學教授退休基金”、“總統退休基金”、“作家基金”等等。另外,他在11個國家設立了“卡內基名人基金”,并用1000萬美元創立了“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用來資助那些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人們。 1911年,年邁的卡內基設立了“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讓專職人員代理他的捐獻活動。直到1919年去世,卡內基向社會捐獻的財富總額高達3.3億美元。而他所大力推行的基金會模式,后來也得到很大發展,卡內基因此被人們稱為美國現代基金會的先驅。
卡內基在他的經營過程和捐獻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很獨特的財富觀念,他認為富人的財產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他們只是窮人的代理者和信托人,富人的義務就是要用有效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財富資源,為公眾謀求最大利益。他有一句名言:“富人若不能運用他聚斂財富的才能,在生前將其財富捐獻出來為社會謀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也有人把它概括為更簡單的一句話:“財富為社會所有,把財富帶進墳墓是可恥的。”在卡內基身體力行的影響下,同時代的洛克菲勒、20世紀中期的福特、當今的比爾·蓋茨,甚至包括金融大鱷索羅斯,都遵循著“捐贈”這一傳統。卡內基對后世的影響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