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首席執行官
李嘉誠號稱華人首富,周正毅曾經號稱上海首富。
李嘉誠和周正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李嘉誠出身小職員,周正毅出身棚戶區;李嘉誠賣塑料花起家,周正毅賣餛飩起家;李嘉誠靠炒地產完成原始積累,周正毅靠炒賣爛尾樓一鳴驚人。
李嘉誠和周正毅都是個人奮斗的典型,不同的是發跡之后,李嘉誠成為財富的榜樣,而周正毅成為問題富豪。
周正毅為什么擁有和李嘉誠同樣的起點,但卻不能擁有和李嘉誠一樣的終點呢?
劉夢熊是香港京華山——國際投資公司的首席顧問,和李嘉誠打過交道,也和周正毅打過交道。
2002年李嘉誠旗下的長虹生物科技公司要上市融資,當時長科公司全年的營業收入才幾十萬港元,根本就不盈利,但是股票發行時還是獲得了好幾倍的認購。為什么?劉夢熊說,因為香港人相信李嘉誠的信譽,相信跟著李嘉誠投資不會吃虧,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幾乎就在同時,周正毅找到劉夢熊讓他幫助收購香港的公司,劉經過多方調查為周找到了一個擁有幾億現金的干凈公司“上海地產”,事成之后周正毅卻賴掉了幾千萬的傭金。劉夢熊對周正毅的手下說,告訴你們老板,這樣沒誠信,注定要完蛋。
劉夢熊的故事是真實的故事。中國人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資本市場上,誠信就是青山,資金就是柴,只要誠信在,不怕沒資金,而且錢找人越找越多,人找錢越找越少。
李嘉誠決定在倫敦以私人方式出售他持有的香港電燈集團公司股份的10%。計劃過程中,港燈即將宣布獲得豐厚利潤的消息,李嘉誠的得力助手馬世民馬上建議他暫緩出售,以便賣個好價錢,但是,李嘉誠卻堅持按原計劃出售。李嘉誠說,還是留些好處給買家好,將來再配售會順利點,賺錢并不難,難的是保持良好的信譽。《遠東經濟評論》對此發表評論,非常精辟地說,“有三樣東西對長江實業至關重要,它們是名聲、名聲、名聲”。
李嘉誠的故事太多太多,這里引述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同樣的故事在《李嘉誠經商自白書》中還有很多很多。依我所見,在這位華人首富領先商界的14個強項中,做人是李嘉誠最強的項目。同理,李嘉誠最看重的生意秘訣就是一個字,“信”。當然,所謂的“信”不是抽象的,必然與對他人的“誠”分不開,誠信結合,即為“義”。李嘉誠坦言,以往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也會談生意,約1/3談生意,2/3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沙地里長出的樹再怎么扶也扶不起來。”對于商人而言,如果從小沒有養成遵守信用的習慣,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生意也就很難做。李嘉誠曾戲言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會騙人,不符合中國人無商不奸的標準,令人感嘆的是偏偏是這么一塊“廢料”做成了全亞洲獨一無二的大生意。
市面上李嘉誠的經商之道出了一本又一本,文章都做在李嘉誠致富術上,達人解析的李嘉誠經商自白卻圍繞做人做文章,讓每一個普通的讀者能從李嘉誠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增加自己的信心。
做人什么最難?做人最難的是不做加法做減法。李嘉誠說,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這段話被印在書的封底,其中也可看出編輯的價值取向。
李嘉誠和周正毅有什么不一樣呢?
最大的不一樣其實就是做人。如果說一定要作個形象的對比話,那么,同樣的利潤,李嘉誠可能只要應得的90%,周正毅要的就是110%甚至150%。周正毅缺錢嗎?他不缺錢,但是他最終還是栽在錢字上,根源就在“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