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年,楚漢爭霸進入到關鍵時期,此時韓信率軍一路猛進,高奏凱歌,攻下了趙國和齊國,威震天下,成為了一支各方都不可小看的力量。此時,韓信手下有一個叫蒯通的齊國謀士來勸韓信說:“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币馑季褪钦f現在劉邦、項羽的命都在您手里攢著呢,你如果為漢則漢勝,轉投楚國呢則楚國勝。緊接著他又幫韓信分析說,如果幫劉邦,則劉邦滅了項羽之后下一個對付的就是你,如果幫項羽則項羽滅了劉邦后,下一個對付的也是你,所以最佳選擇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王,就是稱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誰也不吃掉誰,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這個建議如果被采納了,中國的歷史就大不一樣了。但韓信拒絕了他,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边@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曾經在項羽手下當過差,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郎中就是警衛員,或者說侍衛官,整天拿著一個戟在他門口站崗,我出的主意他不聽,我做的策劃他不用,所以我才離開項王的。我來到漢王這邊,漢王對我怎么樣呢?授我上將軍印,封我做三軍總司令,給我那么多的人馬,讓我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我才有了韓信我今天,何況漢王對我是多么的好,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自己的飯菜給我吃,一個人對我這么好,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那么我寧肯死我也不會改變我對漢王的一片忠心。
在歷史上很多人的眼里貴族英雄項羽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李清照就有一首詞:“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英雄死在好酒及色的平民流氓劉邦的手上令很多文人扼腕嘆息。但其實看看韓信的這段話我們就應該知道,項羽把天下和人頭輸給劉邦決不是偶然,劉邦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把管理學上的激勵理論應用的有聲有色,水平不知比“土霸王”項羽高出多少倍。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將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指一個人對維持生存所需的各種本能的需要;
安全需要就是指對人身安全、就業保障、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安全、經濟保障等的需求。
社交需要就是人們希望獲得友誼、愛情和歸屬的需要,希望得到別人關心和愛護的需要,希望成為社會一員,在所處的群體中占一席之地。
尊重需要是指希望自己保持自尊和自重,獲得別人的尊敬,得到別人的好評,具體的說就是自尊心、自信心、威望、榮譽、表揚、地位。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促使自己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自己的理想抱負得到實現的愿望。
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上述五個層次的需要的優勢位置是不同的,因此管理學理論上就要求結合對象的不同特點,把握他的需求,并有的放矢的采取激勵。
仔細一分析就不難發現,劉邦的“授上將軍印”,“予數萬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深親信”正是恰如其分的滿足了韓信這位“無雙國士”的所有高層次的需求,而且運用之妙,力度之大真是可以做管理學案例研究。也正是因為劉邦的成功激勵,使韓信為他沖鋒陷陣,奪取大半江山,并在楚漢爭霸最關鍵的時刻站在了他身邊,成就了他的大漢王朝。
激勵是一種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達到有效激勵的目的沒有簡單的方法,也沒有一種措施能確保激勵有效,真正有效的激勵是一種完整的、良性的系統工程、這種工程的實現依賴于基礎性管理的制度化、體系化,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創新。
激勵具有強烈的藝術性。人的需要是激勵的根源,是人努力工作的源泉,而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的需要也有所不同,作為管理者只有深刻理解,真正把握住他人的需要,才有可能踏上激勵的正軌,才能可能激發出下屬努力工作的熱情?梢哉f,激勵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最具挑戰性的技能,它既要基于高深的科學理論,又要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激勵必須建立完善一個良好的制度。實際應用中,應該要有一種先智后藝的邏輯,即首先建立和完善一個激勵制度,然后才是運用靈活的富有創造性地激勵藝術。激勵的效果取決于激勵制度和激勵藝術二者的結合,重點在于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激勵藝術的運用,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激勵機制不健全,激勵制度落后,也許你的激勵藝術越熟練、越高超,而激勵的效果也就越差。
在管理學的領域中,制度制約藝術,制度的建立健全比藝術的運用提高更帶有根本性。
(作者:陳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隊管理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聯系電話:13813013073 025-58693891,聯系地址:江蘇南京龍盤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研究生三隊,郵編:210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