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維爾奇有一句名言,“多一點領導,少一點管理”。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擇》中說:“美國不是要做世界的警察、管理世界,而是要去領導世界”,兩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不約而同的強調了領導的重要,這不禁讓很多人產生了疑惑,到底領導和管理有何區別?為什么維爾奇和布熱津斯基都那么強調領導的重要性呢?
領導和管理的區別
通常,人們都習慣把管理和領導當作同義語來用,似乎管理者就是領導者,領導過程就是管理過程,而實際上,管理者和領導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傳統的管理理論中,領導是管理的四大基本活動(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之一,但是,隨著管理科學的發展,領導越來越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活動被研究和應用。管理和領導在類似的活動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種資源借助各種手段來達到既定的目標,管理注重做事,把事情做的既有效果又有效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又快又好。管理比較注意細節,注意手段,注意技術的應用。
相對應的是,領導通常關注意義和價值,關注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否正確,是否值得。領導關注做人、關注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潛能、人的激勵和發展。如果說管理側重技術和手段,側重過程和方法,那么領導側重人文和目的,側重結果和藝術。
當然二者間還存在一些重要的區別。比如,管理是剛性的,領導則是柔性的,管理是共性的,領導則是個性的;管理是重制度的,領導則是重德治的;管理是重權力作用的,而領導是重魅力作用的,重影響力的。
從管理到領導
在80年代享受了長達10多年的繁榮的日本經濟,在90年代,卻遭受了10多年的蕭條,甚至于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復蘇的跡象,東芝、NEC、日立、富士通、三菱5大電子工業公司同時陷入危機;創造奇跡的日本汽車產業,也在風雨飄搖,日產甚至被迫關閉。是什么原因讓日本從長期繁榮到長期蕭條?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促成日本經濟奇跡的核心技術,都屬于機械技術。日本工業正是在機械技術最精致的頂峰上產生了繁榮,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面臨數字技術的兩次跳躍式的發展,日本經濟發展產生了斷裂。日本沒有跳過去,日本沒有產生比爾.蓋茨,問題正是出在管理上,簡單的說正是日本從企業到政府管得太多,管的太碎,太細,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了的事,把創新管死了,違背了信息時代管理規律。韋爾奇提倡的“多一點領導,少一點管理”針對的也就是正向我們闊步走來的信息時代。
1、工業時代的管理是以工作為中心的,它重視對事的管理,重視做事的程序、方式、重視做事的效率。對事的管理越具體越好,越直接越好,對事的管理越多越好,越死越好。管理的越死就越科學,越嚴格。
而信息時代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它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重視人的需求、動機;重視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引導和輔助。對人的領導越靈活越好、越藝術越好。
信息時代是知識時代,核心是人,而不是機器,在信息時代管好不一定管好人,但把人領導好了,則一定能把事做好。
2、工業時代流行的管理是以控制為主要手段的。它往往依賴嚴格的規章制度,借助管理者的權威和集中的權力,使被管理者俯首聽命,按照管理者意志行動。
信息時代的領導是以激勵為主要方式的,它借助各種各樣的精神的和物質的手段來滿足被領導者的需求,激發被領導者的動機,開發被領導者的潛能,引導被領導者的奮斗目標。
3、工業時代流行的管理重過程、重任務、重目標和指標、重效率。而信息時代流行的領導重結果、重目的、重效益、重價值。領導追求的是價值最大化,他給被領導者留下了足夠大的創新空間。“高舉目的,降低目標”。所以到今天重視目的和價值的領導比重視目標任務的管理更受歡迎。
4、工業時代流行的管理追求的是秩序,是條理性、程序性和規范性。而信息時代流行的領導則追求創新,追求變革,追求突破,管理與常規和秩序不可分,領導與變革和創新緊密相聯。
由于管理重秩序,所以管理強調的是共性和剛性,不管什么對象什么時候都用相同的方式去管理,由于領導重變革,所以領導強調的是個性和柔性,強調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來選擇不同的領導方式。
管理科學發展至今,領導已經從管理中相對獨立出來,領導和管理已經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有著不同的理念,但這兩個概念并不是對立的,只有把二者融合起來,一致起來才能追求最大的效益。
但要明確的是,從科學上來說,管理仍是一個大概念,領導是從屬管理的一個小概念,除了領導外,管理還包括計劃、組織和控制等內容。
其次,工業時代的管理是控制為重點的,而現代信息時代的管理是應該以領導為重點的,在今天,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領導型的管理。在這個以人為本,個人主體意識張揚的年代,應該凸現領導的作用,加大領導的分量,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智慧和潛能,才能符合信息時代管理規律。
(作者:陳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隊管理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聯系電話:13813013073025-58693891,聯系地址:江蘇南京龍盤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研究生三隊,郵編:210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