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最活躍、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組織,在促進市場變革、科技成果轉化、吸納就業人員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中小企業無疑是中國企業群體中最強勢的一群,它們占據了企業總數的97%,占據了國民生產總值的68%,從業人數的75%。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鏈在論述中小企業的重要性時,就曾經形象地把中小企業比喻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市場如布,企業似針,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這塊"大布"上,已經繡出了朵朵絢麗的花朵。在以后文章中,若沒有特別的說明,我們所探討的"中小企業",就是指在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群體中占絕大部分的中小民營企業。
然而,當我們在感受著中小企業無限活力的時候,當我們在欣賞著中小企業繁榮景象的時候,當我們在關注著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所經受的或曾經經受的慘痛失敗與深刻教訓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人在漠然地冷視著這些中小企業,痛苦地關閉上自己曾經那曾經敞開著的充滿期望的大門?
破產、倒閉,關門大吉,企業倒閉并不可怕,就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樣,企業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企業的生命周期,這是一位叫伊查克·愛迪斯的美國人,用了整整20多年的時間,所研究的有關企業發展、老化和衰亡的問題。這個美國人最后還寫了一本書--《企業的生命周期》。
生與死本身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循環往復中走向一個又一個的輪回。"TOBEORNOTTOBE?"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語,已經成為一句經典,"活著還是死亡,這是問題!"本身也是中小企業要面對著的問題。
關于企業的生命周期,美國《財富》雜志前幾年曾經報道,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存活達到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而經日本《日經實業》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據說《日本百強企業》一書記錄了日本百年間的企業變遷史,在百年中,始終列入百強的企業只有一家。
曾經是美國驕傲的安然轟然倒塌,曾經是商界傳奇的日本八佰伴悄然離去,曾經中國耀眼明星的德隆分崩離析,王安電腦不再神奇,三株止住農村包圍城市的腳步,巨人大廈、秦池集團……這些曾經榮耀過而今只留下一個"經典案例"的企業,他們都曾經吸引過世人的眼球。
在中國,有關企業存繼周期尚無如此明確的統計,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連續進行的5次全國私營企業大規模抽樣調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營企業平均存繼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此外,有數據表明,中國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約為7-8年,與2000年統計的私營企業平均壽命相仿。而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就更短了,大體上也就在3-4年之間。
或許因為市場經濟的轉型,導致大批國有企業的改制與轉型、死亡,所以中國國有企業的生死存亡的周期長短,不能作為一般企業的壽命時間進行規律性的研究。但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的進程中,民營企業生存的社會因素相對比較穩定,為什么中國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的生命卻照樣如此短促?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小企業好象一誕生就面臨著"哈姆雷特的選擇"?
因為中小企業又是整個企業群體中最弱勢的一群,雖然他們的數量占有絕對的優勢。那許許多多中小企業,他們曾經一夜暴富,也曾一夜消亡,他們曾經苦苦掙扎于死亡的邊緣卻有幸最終走出泥潭,也曾春風得意最終黯然神傷……
但是"絕對的平等"對中小企業則是一種遙遠的期待,世界上并不是每個角落都陽光普照,人們喜歡對大企業追星捧月,評頭論足,格外惠顧。而對中小企業來說,即使中小企業有著無窮的能量,但多數都不得不遠離人們的視線,默默無聞的奮斗著,甚至人們往往看不到它們孤獨行進的影子。
◆誰來為你的成功給以掌聲與喝彩?
◆誰來關注你成長的煩惱?
◆誰來為您的發展出謀劃策?
曾經有人問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又叫郁離子)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有鬼?他說,自開天辟地以來,經歷過千萬年,而天地沒有加寬過,如果只有生沒有死,那么天地就不會容納這么多的人。如果死了都成了鬼,那么天地也沒有辦法容納這么多的鬼啊。正如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一樣,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企業"誕生的時間是1769年,自那時到現在,假如世界上沒有企業的生死輪回,那么這個世界將如劉基所說一樣,"天地之間不足以容鬼矣"。這顯然不符合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所以,對中小企業生存與死亡的一般性研究,目的不在于使企業長生不老,而是希望使中國的企業能夠活得更健康一些,痛苦更少一些,快樂更多一些。對于那些病入膏肓、非死不可的企業,也希望它們的死更有價值一些,更有尊嚴一些,至少知道自己因何而死,并且能對仍舊活著的企業起到一個警示、借鑒的作用。鳳凰涅磐,目的不是為了死亡,而是為了新生。
"要為成功找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這是很多跨國公司經理人之間的座右銘和流行詞,其實不僅僅對跨國公司的經理人,對我們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這也是一句很經典的警語。
一個企業的成功或失敗,歸結起來原因無非是內外兩個方面。外,是指社會環境與政府環境,其中政府決策、政策,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誠信等等,都對企業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內,則是指企業的產品研發、企業人事、財務、組織管理能力及市場營銷。雖然這樣的分析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如此粗線條的分析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卻毫無實際意義,既不能給正在運營著的企業提供借鑒,亦不能使它們不再覆轍重蹈。
就中小企業生存問題進行力所能及的分析一直是我的愿望,而從分析之中能夠找出可行性的方法更是我的目標。因此,從下一章節開始,將就中小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環境、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的癥結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并提出具體的診斷和自我診斷的可操作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