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紳律師行(Clifford Chance)的全球執行合伙人彼得·康奈爾(Peter Cornell)的決定惹惱了他的美國合作伙伴。他決定搬去紐約,以便專注于公司的美國業務。而這家全球最大律師事務所的總部在英國。
此舉突出表明了兩點。首先,盡管有了無線通訊和虛擬機構,但對于運作一個全球機構來說,領導人和公司總部的有形位置仍然關系重大。第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總部所在地具有象征意義。
對于全球企業來說,總部的選址是個重大決定。高偉紳律師行正試圖做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把領導人搬到紐約,但同時把總部留在倫敦。
其它公司把全盤重置視為最佳選擇。公司考慮搬遷總有諸多原因,而做出的決定基本上是講求實際的。
過去數年來,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導致大批公司撤離紐約和新英格蘭地區,搬到美國南部和中西部。電子集團羅克韋爾(Rockwell)從老家加州搬到了中西部,以便更靠近公司的主要生產設施。有線電視公司Adelphia從賓夕法尼亞搬到丹佛安家,這是公司拓展美國西部市場戰略的一部分。財務軟件公司Iris Finance將總部從舊金山搬到了倫敦,因為它相信,倫敦是接近其全球各地客戶的最佳地點。
2001年,波音(Boeing)將總部從傳統家園西雅圖搬到了芝加哥。有兩個因素促使它做出這個突然決定:獲得成本優勢并更方便接觸客戶。但波音這么做,也是故意在向客戶和市場發出一個信號。
波音在傳統上被視為一家飛機制造商,但它希望改變形象,把自己展現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性公司。通過把總部與西雅圖的主要生產工廠分離,波音的領導人試圖讓世界相信,制造飛機再也不是這家集團最核心的業務,但這個策略不太成功。
波音搬遷總部所傳遞的信號并未完全被積極接受。西雅圖一些人有敵對反應,他們把該公司視為當地社會的一部分,而把公司遷移視為背叛。自1916年創立以來,波音的總部一直在這個城市,其創始人比爾·波音(Bill Boeing)被視為當地的英雄。
首席執行官和總部的有形位置往往在公司形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電氣產品制造商戴森公司(Dyson)在2002年把真空吸塵器的生產部門搬到了東南亞地區,公司為此受到一些領域的批評。作為回應,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強調說,公司多數部門將留在英國,包括公司總部。戴森公司的形象深深植根于它的英國特性,因而盡管它的總部可以座落在英國的幾乎任何地方,但如果搬出英國,就將向顧客發出更負面的信號。
同樣,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心甘情愿將總部留在亞特蘭大,并與當地社會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是公司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口可樂創建于19世紀,自那以來亞特蘭大就一直是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近年來,因總部地點搬遷而導致最具破壞力影響的要屬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在香港回歸中國的前夕,這家總部在香港的貿易集團做出決定,將總部搬到了百慕大。這一舉動激怒了中國政府。中國政府譴責說,它正試圖向香港商界確保,政權移交不會傷害它們的利益,但怡和洋行卻在這個時候棄香港而去。作為回應,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發行了一張新鈔,上面印著眾多摩天大樓組成的香港天際線,其中怡和洋行大廈被抹掉了。這件事鬧得很大,在香港無人不曉。
對高偉紳律師行來說,康奈爾先生搬到紐約的決定,也許是受實際需要支配的,那就是需要進行機構控制,并與一個重要的市場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這個決定的重要象征作用可能最終會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