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想說這個未來管理這個題目很大,尤其我們傅總有這種膽量來討論這種課題,我覺得是挺有氣魄的一件事。
第二,它的歷史是存在的,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一個人,是需要一個團隊來解決的。因為確實變數太多了,中國太復雜了。所以想搭建這樣一個平臺,不管是通過網也罷、社區也罷我覺得確實是需要我們考慮的,這反應了我們中國民間的創造性和推動力。
1、我想說的稍微現實一點,我們考慮到未來有多長的時間。比如說五十年以后的事,一百年以后的事,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事。我感覺我們都是很實際的,你能給我看清楚未來五年、十年的事這就很不錯了。
2、我們整個研究的命題,最終是什么呢?是幫助中國企業在中國和世界上更好的生存發展。還是我們一個泛人類的立足點呢?我們關注所有的企業、所有的人,你到中國來。我覺得這可能也有這么一個問題,你到底是以什么樣的立足點。因為你最后要成書、成冊,你不能是雜亂的,我們可能有兩個系列。這個是給中國的內部企業跟跨國企業,你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這是一個感覺。
3、我特別同意剛才幾位談到的,從跨國企業看自己的企業,從民營企業文化看整個中國企業的文化。我覺得我們要把中國的復雜性簡單化了,這是我的感覺。因為我覺得無論是縱向還是從橫切面來說,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是二十年,我覺得可能是多層次、多模式的一種復雜狀態。比如說剛才講到未來,我同意從大的思路來說是YOU,是社區性、互動、個性的。但是畢竟那本書是在美國寫的,我們智囊雜志今天比較關注的是比較高端的中國企業群體。但是中國14億人口里面多數的企業將如何生存呢?是不是也進入我們的視野呢?這是我想問的幾個問題。
因為我那天正好跟楊老師相反,因為楊老師一下子關注到高端了。昨天下午我跟國資委的企業局的周司長談話,他現在關注的是三五年到十年之內,中國的國有企業到底面臨什么樣的狀況,他是關注這個問題。可是那天我在班上講課,一個成熟在國有企業里面的干部現在在創業,他說王老師你舉的例子是在舉大旗的例子,他說中小企業特別需要有人幫助他們規范化的管理。你不要弄的班很貴,一個碟子就可以解決問題,他就知道了。當時我覺得特別有感觸,我忽然感覺到,事實上咱們說未來的年輕人會有一大批接近國外人。但是還有一大批是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在工廠里面打工的,他們也面臨未來20年、30年的發展。這批人他們將來怎么生存呢?他們創辦企業是怎么創辦的呢?我不知道我們這個系列針對一些什么問題。
作者:王以華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