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先明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劬幷甙矗荩
中國的食品企業要在瞬息萬變,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取勝,必需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自主創新。但是要真正做到企業的與時俱進,食品企業家的經營理念,關注點必須做到首要的與時俱進。為此,記者采訪了具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和咨詢、培訓經驗的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中國十大管理咨詢大師之一的劉先明先生。希望能對中國的食品企業家在經營方面有所啟發。
食品企業發展階段不明顯
記者:食品作為與消費者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行業,有著特殊性,食品企業發展階段與其他行業有什么不同嗎?
劉經理:一般意義的企業四個發展階段,是比較明顯的,是比較均勻的,而且每個階段的持續具有一定的慣性。而食品企業的四個發展階段,則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四點:
一、創業更為艱難,時間更長:食品企業創業階段的產品和服務要想被客戶和消費者認知并接受,比較困難。
二、經歷過艱難和相對長的創業階段后,其產品和服務一旦被客戶和消費者所接受,其成長將非常迅猛,成長的速度非?欤砷L階段相對短一些,并迅速進入成熟階段。
三、企業進入成熟階段后,如果企業管理規范、質量穩定、產品更新跟得上消費者的需求,客戶和消費者比較忠誠于本企業,企業維持較長時間的可能性比較大。
四、對于一般意義企業的衰退階段,客戶容易理解這一客觀規律,并能體諒其暫時的衰退,有時,企業的衰退階段也是企業第二次創業階段的前奏;但是食品企業的衰退并非如此,其衰退有時就是衰敗、失敗,而且食品企業的衰退和衰敗,并不是一定要在企業成熟階段后,食品企業的衰退和衰敗有時往往就在創業、成長階段之后。
規范化管理是基本
記者:面對國際化的日益發展,中國食品大企業面對的是國際市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小企業分別應如何進行管理和市場運作?
劉經理:我在2001年初寫的《規范性與創新性的企業管理制度》一文中提到:成功的企業背后一定有規范性與創新性的企業管理制度在規范性的實施;不論是食品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應該把規范化管理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意識和基本能力。
作為國際大環境下的中國食品大企業,在規范化管理方面,應該比食品中小企業做得更好。同時,在管理創新方面要比中小企業更有效。作為食品中小企業,可以借助和學習食品大企業的成功管理經驗,避免走彎路。
在市場運作方面,中國食品大企業宜突出提升和推廣企業的品牌意識、突出利用企業的品牌意識,來拉動、推動、拓展食品大企業的產品或食品的銷售,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利用好企業品牌和食品品牌的良性互動關系。
中小食品企業則應該突出其產品或食品的品牌意識,提升和推廣產品或食品本身的品牌意識,以良好的產品或食品品牌打江山。
看清本質避免盲目
記者:在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的今天,外資外商的進入,給我們帶來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也給國內企業帶來風險。中國的食品企業在與外商外資合作交往中應做好哪些工作?
劉經理:主要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準確了解外商合作的目的:很多與中國地方或企業合作的外商,包括與中國食品企業的合作,其本質目的并不是轉讓先進技術、出售先進設備和單純的資金支持,而是以技術、設備、資金為“跳板”建立合作關系,然后把其品牌和營銷渠道滲透到國內市場和消費群體。
二、引進技術,更要會用技術:引進先進技術是有必要的,但絕不能被外商的技術牽著鼻子走,不能被外商的技術所壟斷,應該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改進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應該進一步學習先進技術的機理,在現有的技術上進行改良、創新,甚至可以利用他人之技術創新出超前的技術或產品。
三、保證合作的話語權和市場的經營權:在協商合作和開始合作的過程中,要占據主動和掌握主動,不能一味被動地接受外商的合作條件,以免為外資獨資化埋下隱患。
搭建企業、消費者的文化紐帶
記者:據資料稱,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歐美日占99%,而中國一個也沒有。因此,品牌意識必須加強。中國的食品企業應如何看待企業文化建設,如何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
劉經理:
一、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對于食品企業自身而言,其企業文化或優良的、或非優良的,或者是顯性的、或者是潛性的;但每個消費者都可以通過消費、飲用其食品而感受到該食品企業的企業文化,換句話說:一個食品企業的食品是能承載和反映其企業文化的,因此,食品企業要有效創新建設優良的企業文化。
二、社會發展越快、越好,“買食品就是買健康”就是越多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食品的健康性因素就成為了眾多消費者的首要消費取向,而食品的健康性因素又是食品品牌的主要成分,所以,食品企業要善于研發新食品,將公眾的健康與食品的功能緊密聯系起來,并形成和推廣具有健康功能的品牌。
三、一個食品品牌的形成非常不易,而砸掉一個食品品牌又非常容易;食品的品牌最首要的基礎是優良、穩定的質量,而規范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是形成優良食品質量的保證,因此,要想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首先就要長期、持續地實施規范化管理和精細化管理。
四、對于中國食品企業來講,應該充分重視企業文化在食品研發、食品營銷和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升和推廣企業及其食品品牌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文化營銷的手法;一方面是要帶著文化理念來指導食品營銷和品牌推廣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新食品的研發和營銷過程中,創新性地賦予食品能為廣大消費者認同、歡迎、接受、欣賞的文化內涵,讓文化成為食品進入消費者家中和口中的牢固紐帶。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靈活運用
記者:在日趨國際化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企業?民族的企業應該如何很好的發展?
劉經理:我認為,中國的民族企業是承載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群體,是一群具有中華民族氣質、氣節的企業,是一群富有歷史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一群能對中國的未來與和諧發展產生積極貢獻的企業,是一群能對人類和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企業。
中國的民族企業不單只是企業自己的事情,還應該是中國、中國人民的事情。中國政府應該有效引導、支持、促進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中國人民也應該大力支持中國民族企業的健康發展、成功發展。
關于民族企業如何很好的發展,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堅持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道路不動搖,這是中國的民族企業必須走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二、明確樹立、牢記與民族有關聯的企業使命,建設富有個性的、先進的企業文化,以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為導向,引導員工發展和企業發展,以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本人研創的《精細管理工程》被中國移動、上海鐵路局等企業借鑒、使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食品企業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借鑒和推進精細管理工程,以促進食品企業更好的發展。
提高國際化的國內市場份額
記者:隨著國際國內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中國的食品企業如何更好地提高國際競爭力?
劉經理:我認為,衡量和判斷中國的食品企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數據和依據,那就是:在目前已經國際化的國內市場里,中國的食品企業占據國內的市場有多大份額;作為中國的食品企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就要想到如何堅守住并提升已經國際化的國內市場的份額。
任何企業競爭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先進的企業文化、高績效的團隊、高素質的人才、創新經營、規范管理、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良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等等,中國的食品企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自然應該在這些方面努力,并比其他國際性的食品企業做得好。
敢于適時作“旁觀者”
記者:近年來,中外合資的矛盾日益暴露,主要表現為通過參股,逐漸控股,然后達到外商獨資的目的。而“達能娃哈哈”事件只是這一矛盾的典型縮影。對于已經發生的,我們只能吸取經驗,不能耿耿于懷,而未來,我們可以積極防范,防患于未然。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國內企業雖然已經了解到外商的“合資到獨資”的手段,但仍需做好哪些工作?而其它哪些方式將會為外商使用以變相達到最終的目的?
劉經理:外資獨資化在汽車零配件等行業里,已經是一種現象,在食品企業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和局部的現象。外資獨資化有的是通過參股,逐漸控股,然后達到外商獨資的目的的,今后,外商直接獨資建設項目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在中外合資的項目中,由合作、合資轉變為獨資的,我們需要防范,一方面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在與外商合作、合資時,堵住合作、合資轉變為獨資的缺口;另一方面要防范來自國內的一些人,這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和政績,不顧大局地“積極”撮合合作,為外資獨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應該說,外資獨資化防不勝防,而最好的防范就是要把自己的食品和服務做得比外商更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食品企業家作為統管大局的統帥,適當的時候需要跳出局外,作理智的旁觀者,從遠處,整體系統地觀察局勢和事情的本質,制定合適的策略,以讓大小事務有合理的策略可依,而處理大小事務也從容不迫。
劉先明簡介
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中國首位“簽約總經理”;中國十大企業管理咨詢大師,中國十大培訓師。曾為大慶油田、海爾集團、首都機場、紅豆集團、上海鐵路局等多家企業提供過企業文化、精細化管理等咨詢、培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