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家不斷在充電,不斷的在追求一種真理,一種管理企業的真諦。在西方盛典已不再使之盲目崇尚與追趕時,冷靜下來的企業家也就開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探討。近而轉到了將中國古代文化和治理國家的理論觀點植入或是嫁接到企業的管理之中。
通過長期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不爭事實,凡是以德治國者則成就的是“帝道”,興起的是五帝之業,代表時期主要有歷史上幾個繁榮階段:“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凡是以仁治國的成就的是“王道”,興起的是三五之業,代表時期主要有:“光武中興、貞觀之治”等;而如果以武治國的則成就的是“霸道”,興起周期不過十五年,主要代表時期“秦朝暴動、隋煬帝暴政等”。
這就從側面說明了,國家的治理與企業和管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內容都是相通的。當研究我們歷史上這些先祖們的成敗得失時,給予現代企業家有著強烈的震憾與啟發。于是重新拾起這些管理的“真經”再次反復研讀,對于現代企業管理心得頗多,收獲不小。
無論是“德治還是仁治”其實質也具有相通性,這是孔子以德治國的仁政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深入人心,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間里,能否施行仁政是衡量君主甚至是君主制政權存在合理性的標準。
統治階層治理國家,雖然事體宏大而錯綜復雜,但歸根結底也是對政權與民眾之間以及民眾相互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規制和處理,所以,仁也應該是統治階層治理國家的情感基礎和思想基礎,應該是治國最根本的方針。統治階層如果以德治國,民眾會就象群星環拱北斗一樣團結在周圍并真心擁戴。在這里,“德”是指以仁為核心和主體內容的道德。
從以上內容就可說明德與仁是息息相通的一種治理國家和管理企業和方式,而如果以武來衡量治理國家與管理企業則就很難使之長久了,“武治”所倡導的“霸道”很難使國家也好,企業也罷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下去的。我們常說:企業家思維的高度,決定了事業的高度;企業家心胸的寬度,決定了事業的寬度;企業家領導者的風格,決定了事業的風格。如果企業以高姿態的“德與仁”來決定自己思維的高度、事業和高度和領導風格,那么企業沒有理由不象以德仁治理國家的幾個代表時期所提出的時間長久。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德治”是否可以理解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呢?同樣,這通過對現代企業的管理是可以劃上一個等號的。而這樣以來,就使人性化管理轉換成為了一種企業各階層的管理都實施這種無“法治”的管理,而過度的使這種人性化管理泛濫,就會使管理蒙上一層軟弱的陰影。一味的附和與應允,管理就失去了威嚴感與權力感,同樣也會使管理者不再強勢,形成不了集中的管理作風與有效的決策態度。
但是,這就又使我們想到了另一個名詞“柔性管理”,而德治與德管又不等同于這種柔性管理,它是規范后的德治與仁治,而不是無章法、無目的、無管制和管理方式,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種平等與合理以及公平的原則,使這種德治發揮出來既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又有嚴格意義上的集中。而非“武治”中的霸道。
傳統企業的“霸道”教訓使我們不斷的驚現于所聞所見的一幕幕。對于以武治國者而言,等待的卻是因武力所導致的戰亂不斷,反抗疊起使民不聊生,生靈涂炭,近而總會有一股勢力的興起,最終吞亡這個國家。舊的國家機構被打破,新的國家機器與制度建立起來了。而這種“武治“所造成的霸道和有著暴力傾向如果與企業管理聯系起來,最終的盲目擴張和霸道壟斷企圖,最后就象巨人、亞西亞、秦池、愛多等企業,看企業的心態,各領風騷三五年。這都是中小企業盲目擴張的后果。當霸道泛濫成災時,企業管理失控,管理之治則就無法談及。
那么,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德治、武治后的管理之治呢?在很大意義上取決于企業的管理者本身。我們知道,管理者的領導力在于把握決策規律,應用科學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領導者也可分為如下幾種:
1、太上型領導
這類領導就如太上老君,萬科(王石)難得糊涂;僅僅在宏觀上進行控制,在重大的決策問題上不要做出糊涂和決策,保持企業的良性化發展與運作。充分放權讓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發揮潛力,拼命去干,使這些各階層的管理者不僅感覺得到受到了重視、重用,而且還使管理者認為自己博取了很高的信任。
2、敬字型領導
勤勉、專業,但很累,壓力大,讓中高層無思維。這類領導屬于對自己的董事會、老板或合伙人都有一定的尊敬與忠誠,但不喜歡他們過多的干涉自己的決策,懷疑自己的權威、否定自己的領導力,并且也使自己能夠盡可能讓下屬得以尊敬。工作非常出色,不僅以德仁管理企業,也將武治管理放入到企業管理當中。
3、畏字型領導
讓別人老怕,不斷的向下屬展現淫威。但對于上級領導與老板等則表現得過于諂媚,有點象我們說的欺軟怕硬,討好上級。這類管理者總是對下屬抱有一臉的嚴肅相,而且總是讓下屬不能摸清他們在想什么,下屬時時處處表現得謹慎小心。這類管理者還喜歡將一些小事擴大化,而且拿事說人或拿人說事的例子時有發生。
4、辱字型領導
無能之輩這類領導者可以說是非常弱勢的管理者,他們既受到上級領導或老板的指責或羞辱,而且還不時的受一些下屬給的氣受,象風箱里的耗子,兩頭受氣,甚至受辱,沒有領導威信與管理者應有的權威,無法真正勝任管理者職位。
在企業中往往存在著無情的管理,絕情的制度,但是卻存在著有情的領導。而這些領導的情境管理則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德治與仁治的企業管理方式。盡管在企業管理中,作為管理者與領導者之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習慣或性格缺陷,但管理企業必須要有一顆良好的心態。
管理企業就如同對待人行中的際遇和生命的詮釋一樣,你對生命的態度決定了生命對你的態度!而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不論身處于哪類領導者行列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是非常關鍵的。而我們也從眾多的管理者身上研究出來,對于管理企業與管理國家的相通性中,管理者本身所具備的基礎條件,不論德治還是仁治,亦或是武治,取決于管理者自身的修煉,方可達到管理之治管理企業的目的:
1、重承諾、勇于負責任,誠實、到位的自我表達。
2、實事求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有針對性、獨具慧眼、具體化、幽默化。
3、在講話、研討、培訓、會議或日常管理時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注意言簡意賅。
4、對事業百分之百投入,做決策時有時富于冒險精神、善作決斷。
5、管理有風格、做事有目的、有目標,有直接、間接的個人魅力追求。
6、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對家人、員工、社會及他人的責任、關心、關懷,有濃厚的情感意識。
7、對事業、目標的科學定位、追求,達到目標的科學方法與信心。
8、管理者必備的動情語言溝通、模擬肢體語言的配合一定的煽動性(主要針對于企業員工及企業文化的培訓)。
9、了解下屬及員工及被溝通對象的心理反應。
10、注意溝通中過程中的“四個共頻”理論——語速語頻、呼吸、眼睛。
作者:王運啟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