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生存還是倒閉?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里有一段的經典獨白,年輕的丹麥王子仰望蒼穹,吶喊道:“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不幸的是,中國中小企業也面臨生存還是倒閉的問題!
2008年8月4日,在第二屆廣東中小企業經濟論壇上,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發布統計結果顯示,全國今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
今年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瓶頸尤為突出。據銀監會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業銀行貸款額超過2.2萬億元,其中只有約3000億元貸款落實到中小企業,占了全部商業貸款的15%,比去年同期減少300億元,中小企業融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又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的集團公司平均壽命只有7-8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更短,只有2.9年。中國的企業中,每一天有1.2萬家倒閉,每一分鐘有近10家企業關門。
非但中國如此,據調查,排名《財富》雜志世界500強的企業從產生到衰亡,平均壽命只有40-50年;美國大約有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歲,只有2%的企業壽命能達到50歲。
世界最高壽的公司已達700多歲,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才3.5歲。有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有近3700萬家經濟實體,但有這樣那樣程度不同的病癥經濟實體高達80%,約3000萬家。因此中國企業的短命,已不是一個“英年早逝”,而是一個“幼年夭折”的普遍問題。近日華爾街上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這個有158年歷史的金融企業的倒下,猶如暮鼓晨鐘,給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以悠長的思考!
中小企業壽命短,僅僅是融資難的問題嗎?
力帆實業董事長尹明善在接收重慶晨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最大問題是出現了“六高一低”的經濟形勢。
所謂“六高”,是指原材料價格升高,能源價格升高,用地成本升高,用工成本升高,用錢成本升高,匯率升高;而“一低”是出口退稅率一降再降。在此情況下,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遇到很大的瓶頸。
“民營企業為什么會死?其實利潤薄一點,甚至虧損,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都不會一下子死掉,民營企業最怕的是資金鏈斷了。比如說一個企業有30億資產,按規定,這個月要還1億元貸款,但臨時拿不出來,幾個債主一上門,銀行申請清算,企業馬上就倒閉了。”尹明善認為目前最大的難題是企業的資金壓力。
厲以寧教授曾總結歸納中國民營企業倒閉怪象之10種死法,內部機制不健全;企業始終未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不善;決策失誤,如自己所選的項目與人才結構不匹配,與自己的實力不匹配,與自身的能力不匹配,與自己的文化不匹配;現金流中斷,而使企業在對外經營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內部財務卻難以為繼;不能及時預測和應對行業政策性調整;當家人的素質不高,眼光短淺,小富即安,缺乏遠大目標和長遠的眼光,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人才結構;由于自身不規范,處處違法,結果也只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等等,這些很有道理。
從目前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頭痛的問題,當然優秀的中小企業融資從來不難,他們把信譽、信用為生命,關鍵時刻總有人伸出援手,進行資源配置,以健康的現金流維持企業生存與發展。
按現有金融體制及銀行制度,中小企業融資難關鍵問題是缺乏抵押擔保物,銀行當然不愿承擔企業的市場經營風險,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問題、管理問題,特別是掌握資源少,融資成本高,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中國經濟面臨下滑的態勢下,中小企業如履薄冰,政府、銀行、企業如能找到利益的平衡點,給中小企業給予實質性的支持顯得迫切而重要。
目睹了一些中小企業好象在政策、市場、技術、人脈、資金的槍林彈雨中渡過,企業如社會,涉及工商、稅務、國土、房產、消防、會計、法律、勞動、人事,一個企業要長大,要花很大氣力與政府、銀行搞好關系,企業家經營要花50%以上精力“搞關系”。
在中國,有的制造業公司變成了“公關公司”,花幾百萬“公關費”,要來數千萬各種“政策補貼資金”何樂而不為?問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公關無門,我們需要的是創造一種體制、機制,讓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大門開啟、再開啟!因為對待中小企業的態度實際上也“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與表現。
作者:蔡律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