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與創造:民企轉型升級的思考
當民營企業擺脫艱難的、吃飯保命的創業期后,逐步進入成長期,隨著規模的擴大和人員的增加,組織層級的形成,管理難度的增加,企業的持續發展,必然會面對二次創業和企業轉型的問題。二次創業和轉型是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是必須要邁的一道坎兒。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和企業轉型,必須從三個方面進行:民營企業家和高層——觀念轉變,專業化管理——機制建設,員工隊伍——素質提高。可這三個方面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民營企業應借助外腦-管理顧問(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采用季度、半年、年度管理顧問的方式,更好地為成長型民營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變革和改善服務。
企業轉型必然面臨極大的組織沖突障礙,“改變企業是找死,不改變企業是等死”,改變企業最大的風險就在于組織沖突,只要解決好企業沖突問題,成功轉型應該是很輕松的事。
轉型升級的要因分析
1、管理上的投資風險
因為大多數成長期的民營企業主要靠經營機會起家,往往把有限的資金絕大部分集中用在經營上,而在管理上的投資分配往往不足,其結果因為管理混亂而造成了極大的效益漏洞。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靠自身的學習改善,效率太低;借助外界的管理咨詢機構,一方面難以承擔規模化的管理咨詢公司較高的管理改善費用,另一方面又害怕有些管理咨詢公司的服務質量沒有保證,且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造成急于向管理要效益,又苦于沒有辦法下手的局面。
2、管理基礎薄弱風險
對管理基礎薄弱的民營企業來說,就像一個體弱的病人一樣,一劑重藥很難徹底奏效且取得持續性的效果,而且通過短期變革的風險比較大。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對管理基礎薄弱的民營企業的服務,應采取定制式管理顧問的方式,用不同服務周期進行持續性的管理改善。首先不但費用很低,投資較小;其次歷時較長,有利于企業對管理改善措施的消化;第三穩步推進,變革風險小;最后采取組合服務
3、管理升級的“木桶綜合癥”
大部分國內成長期的民營企業經歷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時間較短,多數都是靠機會導向和局部資源經營起家,如關系型、技術型、實干型、家族型等,在經營上粗放,在管理上缺乏系統化建設,自然形成了民營企業獨特的“木桶綜合癥”。一是短板現象——管理缺陷造成的效益流失,二是底漏現象——管理漏洞造成的效益流失,三是縫漏現象——管理沖突造成的效益流失。而這些問題是相互交叉和錯綜復雜的,靠傳統咨詢機構的單一方法、單一措施和單一項目,在短時間內很難有效解決。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民營企業應對這種綜合問題,一方面需培養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應采取定制式系統管理顧問方式,運用綜合的、系統的,而且是獨特的轉型升級管理模式。
4、管理實踐和管理創新的誤區
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由經營導向向管理導向轉變。由于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企業對管理的重視,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但是企業在學習和引進管理時,存在極大的誤區,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缺乏對管理的整體認識,從而追逐現代流行理論而形成流行病。
如MBA教育、學習型組織、流程再造、平衡計分卡等流行性誤區;另一方面極有可能存在理論和咨詢界對企業的誤導,從而形成了理論誤區和經驗誤區,稱之為誤導病。如目標和績效管理、員工激勵、市場營銷、細節管理、創新與變革管理等局部性誤區。
5、方法創新和思維創新的誤區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誤區;把經驗當做財富,是拿過去所畏成功的方式方法來傳授指導他人。這一點,是現在國內較多企業的職業經理人、管理咨詢師和民企老板都通常會犯的錯誤!當然,經驗本身也可以算是我們人生積累的寶貴財富,但過去的經驗,有著它特定的背景,現在已經時過境遷,仍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引現在的工作,那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其實創新的行動都局限于尋找創新的方法上了,而沒有意識到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中國的民營企業,缺的是創新思維,并不缺創新方法。這正是為何我們的民營企業大部份都是從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而不去從事高附加值的產業?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其實民營企業創新的行動都局限于尋找創新的方法或點子上了,而沒有意識到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中國的民營企業,缺的是創新思維,并不缺創新方法。于是便導致了我們中國只是出了個中國式的仿造制造,而不是創新制造;甚者為中國粗制濫造!
作者:曾水良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